当前,全国多地正在开展“读书月”活动,一个个捧书静读的身影成为一道文化风景。为之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今天到底该怎样引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拉近着知识与人的距离。今天,我们来到一个信息爆炸、媒介发达的时代,书早已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书的打开方式也愈发多元。但每年此时,我们还是不厌其烦地呼吁人们捧起一本纸质好书,不是因为因循守旧,而是因为今天读纸质书的必要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了。一个人在强刺激、碎片化的媒介环境中沉浸得太久,专注力反而愈发稀缺。放下手机,拿起书本,不仅给人系统化的知识、整体性的思考,更能帮助人超脱眼前的二三事,以更大格局审视自我,更通透地看待生活。
这样的道理并不难懂,但为什么一些人还是很少买书读书了?除了忙、累等主观因素,有没有客观因素?从舆论场中,我们至少能听到一个普遍的呼声:好书少,书价贵。这点出了一个略显尴尬的现实——当代人早已告别了书荒年代,可放眼望去,成功学、致富术、心灵鸡汤、官场秘笈等“鸡肋书”俯拾即是,常年登上热销榜的,也不乏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作。
而不论好书劣书,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包装愈发精美、价格水涨船高,动辄几十块很容易让人犹豫再三。尤其是对于乡、镇等购买力不够强的地区,价格很容易成为横亘在读者与书籍之间的墙。农村娃读书难,不在于读教科书,不在于做辅导书的题,而在于读课外书。经济学家罗斯高提倡妈妈每天给孩子读书。但他想不到的是,完成这件事的最简单的第一步,各种童书的价格,就会成为限制住妈妈们读书意愿的一道障碍。
出什么书,定什么价,这是一个市场行为。但书价高企,反倒让人怀念那些其貌不扬却含金量十足的平价好书。
让更多人亲近阅读,就是在守护一份未来的希望。一些政府机关、公益组织、出版机构,积极投入到这些活动中来,免费送书下乡、送书进校园。还有一些企业也参与其中。例如,4月25日,拼多多发起“众声创作者计划”“平价正版公益联盟”,满足更多新兴阅读群体的知识消费需求,通过送书下乡、公益捐赠等模式,把“知识普惠”送到广大农村地区。数据显示,近来,农村地区的拼书订单量增速超过181%,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的拼书增速超过了北上广。
未来,我们期望更多力量能够加入进来,多措并举推动平价好书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能在读书中收获力量、希望与智慧。
文/于北国
来源:红网
作者:于北国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