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年的节日:眼中一泓清水,心底一轮明月

来源:红网 作者:都大伟 编辑:陈乘 2021-05-04 18:04:03
时刻新闻
—分享—

文/都大伟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是五四运动102周年纪念日。干将发硎,百卉萌动,乳虎啸谷,奇花初胎,“青春万岁”是永恒的礼赞,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独属于青年的节日。

一百多年前,中国青年唱彻了一曲爱国救亡的壮歌,这是五四的宏大叙事;一百多年来,这种宏大叙事不断投射在一代代中国青年的个体身上,用同样的精神内核,塑造着各自不同却一致精彩的时代主题。

一百多年来,五四精神首先让中国青年的灵魂淬炼成钢,以汹涌黄河之水,映苍茫云月。从《毕业歌》中“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到《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中“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从《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为祖国,为四化,流过多少汗”,到《我们都是追梦人》中“你追我赶,风起云涌春潮”,继承着五四的传统,每一代青年用共同的激情澎湃、共同的无畏进取和共同的家国情怀,凿穿了相隔的时空,树立了最可宝贵的品格信念之榜样。

一百多年来,五四精神也让中国青年的学风焕然一新,以书香晚湖之水,映清风霁月。从水木清华的“器识其先,文艺其从”,到飞雪红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从光华复旦的“作育国士,恢廓学风”,到百年厦园的“吾知无疆,吾爱无央”,引入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风,树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证精神和“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治学恒心,发起向科学进军的号角,五四精神一扫旧学之萎靡,让后来的一代代青年学人在学术的黉宫中,尽情发挥知识与学问的想象力,创造了最可宝贵的精神学养,滋润着青春中国。

一百多年来,五四精神也让中国青年的风气情感悄然改变,以自由奔放之水,映鬓边花月。从刘半农作词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中“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到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中“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从《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中“迎着那长征路上战斗的风雨,为祖国贡献青春和力量”,到崔健的《假行僧》“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一代代青年既有共同的集体理想和集体品质,也有共同的时代感情和时代性格;既能在大风大浪、铁血燃烧的岁月中锻炼,也能在曼妙多姿、白衣飘飘的韶华中成长,无论是对待爱情还是对待生活,奔放不羁、追求自由,这都逐渐成为五四以来最有动感的青年心声,教我们如何不为这样的岁月所打动、所感染?

今天,这样的五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而且更加需要——特别当“内卷”“鸡娃”的焦虑被无限放大的时候,当“佛系”“躺平”的话语充斥于网络的时候,当“摸鱼学”“打工人”的自嘲营造娱乐狂欢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在夜深人静之时,在关掉工位的电脑和台灯之时,在合上图书馆闭馆前的书本之时,对着一轮明月静静地想一想:身为百年五四时代中的青年,我们的长期追求应该是什么?如何拨开浮躁走进自己真正的内心?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已经打点背包启程出发,后浪正入海,有水亦有月。平均年龄74岁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成员尚能够唱彻《少年》,青年诸友,更应学习前辈,塑造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愿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坚守五四以来的灵魂,承继五四以来的学养,不忘五四以来的情感;愿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眼中永葆一泓清水,映照着心底一轮弯弯明月,走进人间烟火,不负一生的景色。

来源:红网

作者:都大伟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5/04/925974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