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缅怀袁老 永恒之光” ⑤ :传承,是最好的怀念

来源:红网 作者:肖迪 编辑:张瑜 2021-05-22 21:09:32
时刻新闻
—分享—

文/肖迪

禾下乘凉梦,丹心映青田。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病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忽闻噩耗传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片悲痛。

犹记得,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一篇课文叫《十里长街送总理》,45年前的1976年,首都人民齐聚北京长安街,送别备受全国人民衷心爱戴的周恩来总理,场面十分感人。而今,据《人民日报》报道,大批长沙市民聚集在湘雅医院,夹道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送别袁隆平最后一程。从芙蓉路到营盘路,车队所经之处,市民鸣笛致敬,响彻城市上空。全国的网民朋友,也在线上线下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崇敬、寄托哀思,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近年来,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袁隆平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突破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大关,每年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不仅丰实了国之仓廪,更让我们牢牢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袁老的初心看似很“小”,小到只为“稻粱谋”,但大到全为“民生计”,竟用这小小的水稻,覆盖全球,去解决世界的温饱。袁老之所以成为我们心中的精神偶像,并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就是因为在这一“大”一“小”间,他从未走出过泥土、离开过稻田,却让“东方魔稻”化身成“天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人类反贫困、反饥饿的漫漫夜空。

江山思国士,人去稻田丰。缅怀袁隆平院士最好的方式,就是继承他身上的科学家精神。

要学习他“我将无我”的奉献精神,把目标定在国家需要处。袁隆平最初从事红薯育种的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决心向“饥饿恶魔”宣战,转而研究水稻杂交优势,经历从选种、播种、试验、观察的一次次曲折探索,终于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取得成功,真正为国家需要奉献了一生。

要学习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把功勋写在中华大地上。袁隆平敢于冲破经典遗传学束缚,大胆设想、仔细求证,尊重科学、验证真理,在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后又耗时9年,研究成功“三系配套法”,用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一条条亩产攀升曲线雄辩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命题,真正让今后的每一年都能“稻花香里说丰年”。

要学习他“鞠躬尽瘁”的坚守精神,把脚步留在三尺稻田里。无论是夏天的烈日、秋天的泥泞还是冬天的冰雪,都阻挡不了袁隆平行走在田间地头、试验场地的脚步。他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即使在领完“共和国勋章”当天,还要下地看看,满脑子想的都是稻子的事;即使在生命最后两年,仍然表示要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烈士墓前的讲话,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我们无法掌握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重新定义生命的宽度。让我们拿好“接力棒”,继承袁隆平等侠之大者、国之志士留下的科学遗产和精神财富,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梦不止、前进不止、奋斗不止!

“缅怀袁老 永恒之光”系列评论:
  ①一粒种子,改变中国与世界
  ②做一个真正的耕耘者
  ③不浪费每一粒粮食,不辜负您毕生心血
  ④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⑤传承,是最好的怀念

来源:红网

作者:肖迪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5/22/939155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