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或许你耳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剧组在南京大学取景,当红明星的出现,非但没有引起学生围观追捧,现场反而是一片冷清。同时,该剧组还曾以“75元/天”的报酬向学生群体招募群演,结果无人问津。
此消息一出,网友们很激动,直呼“这才是大学该有的样子”。但这种激动的情绪不止限于网民,一部分媒体也就此事刊发诸多评论,赞美南大学子“不会为明星所动,更不会为75块钱所动”,探讨“在这样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青年人该追什么样的星”。
笔者是一个不追星的人,甚至时常感叹“娱乐至死”的危害,所以,见此消息自然也是心潮澎湃。但同时,笔者的另一个身份——新闻学子,让我在这种情绪中不得不冷静下来思考一个问题: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
这一消息最初是由一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出,其给出的信息经过了明显的拼凑和剪切。换句话说,这段信息太凑巧了,凑巧到让人不觉得是真实的。而且,该剧组的出品方凤凰联动影业董事长后来在微博上公开表示,“我们在南大从未招募过群演”。
但遗憾的是,这一身份更加明确的消息并未被媒体引用。笔者在网上也查不到任何权威媒体就网友提供信息的事实核查,只能看到媒体评论员根据单一叙述发表的大量观点。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新闻评论更应该如此。新闻评论无非是一种判断,一种关于善恶利弊的价值判断。可价值是需要附着在事实之上的。如果事实本身就含糊不清,在此基础之上的评论也就经受不住考验,如聚沙成塔,一吹就灭。
新媒体时代,其实是评论作者的福音,因为选题的来源更加广泛,不必再拘于传统媒体版面的新闻。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选题未必都具有真实性,也未必全面。所以,评论作者理应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自我把关,对选题的真实性进行一定的评估。那些没有权威信源背书的选题,即使再有诱惑力,也要节制自己的写作欲望。
流量的竞争确实一日比一日激烈,有些媒体生怕慢了半拍,错失一次走红的机会。但倘若快了半拍,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受众的关注,迎合了网民的观点,但却是在拿公信力做赌注。在新闻事实反转后,当初收割了多大的流量关注度,而后就要付出多大的公信力代价。
其实,对于新闻本身来说也是如此。新闻要跑在谣言前面,但如果新闻也跑到了事实前面,那新闻本身也就成了谣言。
新闻评论本应是舆论场中一种理性与冷静的声音,倘若简单地与网民情绪起舞,那只会沦为一种“噪声”。在狂热处冷静,在麻木处呐喊,这才是新闻人该有的姿态。
文/张雨龙 (南京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张雨龙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