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需深度“融”“通”

来源:红网 作者:肖迪 编辑:张瑜 2021-06-24 21:13:49
时刻新闻
—分享—

文/肖迪

近日,第十五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并授予30名同志“中华技能大奖”称号、293名同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会议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加大对技能人才工作的支持力度,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6月23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随着各地陆陆续续开通高考成绩查询、启动志愿填报工作,对于考生及其家长而言,究竟是选择普通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成为摆在人生道路上的关键“十字路口”。过去一段时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尤其是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错误观念影响,认为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衍生品”“附属物”的观念一定程度地存在。然而,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产业基础更加高级化、产业链条更加现代化,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需要输送大量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为此,我们要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和“职教20条”,深化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良好环境,推动职业教育改革顺势而为、应势而起、乘势而上,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速路”。

搭好“职普融通”的“立交桥”,实现横向连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条平行的“双轨”,理应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没有孰优孰劣、谁高谁低。据悉,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率先探索在校内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试点体系,首批599名职业教育本科生就业率远高于普通本科生,且多就职于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那么,锻造一支能适应“双循环”格局、懂技术、善创新、敢担当的产业工人大军,必须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毕业生在升学、求职、待遇、晋升等方面享有更加平等的机会。让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无缝衔接”,就要建立完备的交流体系,推动专业互学、课程互选、学分互鉴、经历互认,同时架起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纽带”,打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围墙”“壁垒”,构建起互联互通的开放体系。

守好“产教融合”的“进出岗”,实现纵向贯通。当前,很多企业一方面抱怨缺乏高质量的技术工人,大喊“招工难”“用工荒”;另一方面,部分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与用工实践脱节,学用“两张皮”,有些毕业生“嫌弃”制造业、“偏爱”服务业,最终形成了“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剪刀差”。事实证明,越是接近生产一线、企业环境、实操过程,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就越高。为此,要坚持“引进来”,大力实施校企合作,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进校园、进课堂,将生产现场的实践本领和操作技巧引进来,将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经验、教材引进来,更好适应现代产业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还要坚持“走出去”,坚决落实好人社部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有关意见,把学生送到校外企业摸爬滚打,向企业、向社会、向世界讲好中国职业教育的故事,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

念好“德技融汇”的“育人经”,实现成长畅通。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工具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针对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德育教育基地、红色研学基地、职业启蒙基地等,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开设实习实训课、劳动教育课,不断探索“1+X”证书制度试点、国家学分银行等,既帮助他们更好体认党的“精神谱系”,也更加坚定“从业自信”。针对基础教育学段的学生,要开设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应用技术等必修或选修课程,从娃娃抓起,从小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让职业教育成为受人羡慕的教育类别。

大有可为方能大有作为,皆可成才方能尽展其才。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关乎社会环境、政策导向、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措施等方方面面。唯有全社会共同重视起来,才能让更多青年人依托职业教育,凭借创新之才、工匠之心、勤劳之手,把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职教贡献。

来源:红网

作者:肖迪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6/24/958466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