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以来,河南持续遭遇大范围强降雨天气。受暴雨影响,河南多地出现内涝、洪水等灾害,交通瘫痪、房屋倒塌等现象使得受灾的人们被隔离成了一个个生命的孤岛,急需发现和救助。在紧要关头,一个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的文档》出现在网络。(7月22日 中国新闻网)
据报道,在线文档由一位河南籍的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创作,她的名字叫李睿。她和30多名同学一起创建整理的救命文档,第一个小时,就收到了上百条求助信息,24小时内更新超过了270版,创下了超过250万次的访问量。这份在线文档用最低的成本把最大多数人的善意组织起来,汇聚而成的力量联通了被灾难隔离开的生命孤岛,人们通过互联网守望相助,互相鼓励,使得生命孤岛连接成为奔向希望大陆的生命方舟。
央视新闻连麦救命文档创建者,在采访中,这名女大学生也被网友的善良和鼓励所感动,忍不住落泪。她也在自己的微博中表示,“这次家乡灾难给我的就业启示:要做一个能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以李睿为代表的年轻人们,他们身处技术浪潮的最前沿,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也拥有着畅通行走在数字社会中的媒介素养。但他们并没有迷失在绚烂多彩的科技丛林中,而是能够怀揣着以人为本的善良,探索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科技向善之路。
在这样的危机时刻中,使用互联网的年轻人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让技术更有“人情味儿”。正如胡泳教授所说,“数字化生存”加速了人类社会的“数字化迁徙”,彻底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对“弱势者”的人文关怀应该成为全社会尤其是掌握数字密码的年轻人们的责任与担当。李睿们用极简的文档编辑方式,以最低的成本与能耗帮助在数字社会中步履蹒跚的弱势群体重拾对生的希望,也成为了数字丛林中散发着人文关怀的一抹光亮。
他们让人与人之间重拾信任,让整个社会弥合撕裂,凝聚共识。互联网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强大的来自人民的自组织力量。正如华为CEO余承东所说:“万物互联时代,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基于这一点,李睿们通过普及大众的社交工具,让求助者的信息最大程度地在社交网络上扩散,最高效地传播生命信号。他们利用万物互联的技术逻辑,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凝聚陌生人的善意,让人们打破成见与偏见的茧房,凝聚爱与生命的共识。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出号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此次“千年一遇”的河南暴雨灾害中,年轻人展现出的青春力量,再一次成为国家危难之际的未来与希望,让我们为他们的使命与担当点赞!
文/王瑞琪(西安交通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王瑞琪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