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重拳出击,出台“双减”政策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13日,湖南省教育厅也对湖南落实“双减”工作提出了“硬核”要求。然而,校外学科类的培训按下“暂停键”后,家长们是否会陷入补习“真空期”的迷茫和更深的焦虑之中?化解教育行业当中的无效内卷,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家长的焦虑,还需综合施策,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
新京报教育新闻针对中小学生家长发起的专项调查显示,近半数家长仍会私下找“一对一”家教进行培训。这可能会展开一场新的课外辅导“拉锯战”——培训的方式更隐蔽,课前课后竞争同样激烈,而整治难度也随之增加。面对“双减”不同家长也在采访中表示了对更高昂家教费用的担忧,以及对学校教学质量跟进的观望。除此之外,受到疫情影响的许多地区再次开展了网络教学,孩子的自觉性问题更让家长们如“热锅蚂蚁”。同时家长们不甘于此前投资在课外培优上的大量精力,如今皆成了“沉没成本”,造成了培养孩子学习自觉主动性的最大障碍。
解决家长们的焦虑来源,除了整治校外培训乱象,还需要其自身摆正教育理念和心态,更需要学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首先,应拓宽师生、家校沟通渠道,给家长释压、给学生关爱、给学校减负,搭起彼此信任的桥梁。其次,从师资上把握知识的输出质量,同时保障教师的公平待遇,这样既激励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也能最大化发挥学校的教学效果。最后,重视学校正确的学风建设,反对“唯分数论”的学生评价方式,兼顾素质教育和心理建设,从而给予学生学习强压下的人文关怀,进而提高家长们的安全感。
紧缺的教育资源和地域分配不公问题,是“双减”之后应该着力解决的重中之重。现在贫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已受到进一步保障,但优质的教学资源亟待公平分配。多少中国家庭为了子女择校,不顾一切抢购“学区房”,而不良商家又因此带来“摇号”“炒作”等一系列恶果,未能如愿的家长们只能寄希望于“校外培训机构”来寻求心理补偿。针对此国家要整治房产乱象,更要加大教育资源建设投资力度,合理设置求学门槛,真正做到“寒门不问出身”。
应试教育导致的教学目标和过程急功近利,既营造了“鸡娃”等不利的社会风气,也滋生了教育腐败现象。针对于这些弊端,应从体制上根本解决,一方面靠民意的充分表达,另一方面也靠政府的有力作为。现行体制下家长拥有的相对自由,可以为孩子创造尽可能理想的小环境,但大环境的整体改善还需提高社会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关注程度,根除治学壁垒。
让教育回归人性和初衷,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不把学习当“任务”和“负担”。笔者呼吁家长们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当好“陪伴者”,学校合理布置任务科学教学当好“引导者”,媒体端正职责客观报道当好“监督者”,政府均衡资源配置缩小教育差距当好“协调者”。这样,我们才能给孩子提供健康的学习环境,减轻家长们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从而最终为社会培养出有健全人格的多元人才,奠定真正的强国之基。
文/邵威仪 (西南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邵威仪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