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长认知是影响“双减”落地效果的关键

来源:红网 作者:樊水科 编辑:张瑜 2021-08-21 16:36:28
时刻新闻
—分享—

文/樊水科

最近,中小学开学在即,教培机构应对“双减”的花式转型新闻和段子不少。比如业务重心转向非学科培训,培训父母,改周内培训,转型家教和课后托管,甚至有段子说,教培行业还可转餐饮,一杯咖啡300元,免费提供学科指导服务等。可以预想,类似的“打擦边球式”的花式转型一定会隐秘而顽强地存在,此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类隐秘拓展的空间将影响“双减”的落地效果。

“双减”政策的确是应对当前教育焦虑的有效措施,但造成教育焦虑的根源问题并非教培行业,而是残酷的升学竞争压力。教培行业和资本疯狂注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科性培训的市场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市场需求从何而来?当然根本上来说,还是家长愿意掏钱为孩子报班。这里面当然不排除有家长盲目跟风,但大多数家长的选择可能是理性的,也是现实的,就是报班的确有效。

现在的问题是,残酷的升学竞争压力还在,但学科类教培行业的空间严重压缩甚至几乎难以存在。那么,作为家长,他们极为可能的担忧和想法是,第一,学校能否真正提供优质教育,让自己的孩子在升学中胜出?第二,家长能否相信,其余的孩子也没有参加隐性学科培训(比如家教)?第三,如果真的在成绩上无法胜出,那么,孩子还能通过什么方式成才?

在当前的背景下,学校教育一定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但学校教育对每个学生提供的是同质等效的教育,家长担忧的是,各个学校教育质量是否差别很大?其实,家长更担忧的是,学校教育并不能保证自家孩子在升学竞争中胜出。所以,很多家长还会选择“另外想办法”。对于第二个担忧,如果有可能提升成绩,家长们一定会想办法增加学科培训,只不过变得更隐秘了。所以,如果家长在教育认知上过分注重分数,目的是让孩子在升学竞争中胜出,那么,他总会想办法,校外培训只是其中的一个途径。这种认知当然会影响“双减”的落地效果。

现在再来分析家长的第三个担忧,就是如果孩子真的在成绩上无法胜出,那么,孩子还能通过什么方式成才?有这个担忧的家长,其背后潜藏着这样一种认知:每个孩子的天分和特质是不同的,如果孩子的成绩并不出众,这并不能影响孩子成为高级蓝领,成为伟大的音乐家、画家和作家。“双减”落地,家庭作业减轻了,这些孩子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非学科培训班,每个孩子也有了更多发现自己潜质和禀赋的机会。有这个认知的家长,“双减”的效果肯定是不错的,因为孩子们少了很多作业。

所以,“双减”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教育焦虑,但却给家长们出了选择的难题:到底是继续隐性“鸡娃”,还是回归家庭陪伴式教育,尊重孩子的天性,发现和挖掘孩子的禀赋,让孩子在不同的赛道个性化成才?如果选择前者,孩子可能在升学竞争中胜出,风险是压抑孩子的天性,好成绩也未必能保证整个人生的成功;如果选择后者,每个孩子可能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风险是成绩未必好。但从根本上来说,孩子的成才要比成绩更重要。

当然,家长们要理性和坦然面对这种选择,社会还需要做很多,比如真正破除看学历的用人制度,真正改善职业教育的社会上升通道,真正让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公平。

来源:红网

作者:樊水科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08/21/982897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