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之星·视评 | 打工人,真的“下班”了吗?

来源:红网 作者:卢春花 冷杭 刘倩妤 编辑:刘昱 2021-10-17 15:40:12
时刻新闻
—分享—

——本视频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哈喽大家好,这里是《大杭有话说》,大家有过被要求“积极主动”地转发公司相关的新闻和宣传信息到朋友圈的经历吗?大家是否有过“使用微信后越来越忙”的困惑呢?

无独有偶,近日,都市快报消息,重庆一妹子的公司要求微信头像必须得统一为带着工牌的“登记照”式头像,为此,妹子只得“依依不舍”地换掉和男朋友的情侣卡通头像。公司主管告诉妹子如果不换就是“特立独行”,显得不合群。妹子气苦,“我的微信难道不应该我做主吗?”

公司诉求与妹子意愿相冲突的症结并不在于公司“一刀切”地要求换头像,那站在人家的角度,客户看到的头像就是代表这个公司呀,多少得注意吧;其实也不是微信头像怎么换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很多人正在面临着的家庭与工作场所界限模糊、家庭逐渐“工厂化”这一社会性困境。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感觉到微信已经将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学习或多或少地“混淆”在一起了。从前没有社交软件的时候,下班之后互相也联系不上,时间就留给自己的家庭、属于自己,现在下班回家之后一个微信消息就得开始办公,真正私有的时间减少了。微信头像、朋友圈,本来也是完全属于自个儿的吧,现在头像要考虑公司形象换掉、朋友圈也要转发公司的新闻与活动信息。私人生活与工作学习的界线愈加模糊,家庭逐渐“工厂化”。

“家庭工厂化呢”我们可以理解为家庭成为非实体形态的工厂,在“家里”(私人生活空间)继续上班、继续生产。我们在正常拿薪工作时间之外,进入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处理剩余的工作任务、参与各类内容的生产传播,实际上进入了信息生产的免费劳动阶段。我们好像“下班”了,但还没“下班”。

而且,就拿微信来说,社交媒体不仅将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关系复制到网络空间,同时还利用互联网扩大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微信的好友、群组数量成为一种基础的社会资本。瞅准这交错庞大的免费资本,平台来你这里推送商业广告、公司也督促你转发宣传。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友谊”变成了一个用来交易的商品,买家可以收割注意力进行流量变现,而我们却有可能什么也无法得到,甚至,还会被好友拉黑。我们好像没搞“生产”,但实际上以家庭关系为核心的社交圈子就是我们的“产品”。

在社交媒体狂欢的时代,我们不自觉地在劳动、在“打工”,对社交媒体的依赖使我们很难挣脱,很难想象我们不用社交媒体的一天是怎样的。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阿杭认为,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技术带来的界限模糊,私人时空被一定侵蚀;但一方面也要看到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新的可能性。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在新的大环境下坚持辩证观点,保持清醒头脑,找到个人价值。享得数据洪流,也守得一叶扁舟。

作者:卢春花、冷杭、刘倩妤

指导老师:刘海明

学校: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卢春花 冷杭 刘倩妤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10/17/1030165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