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构建恋爱教育体系,高校要有“当仁不让”姿态

来源:红网 作者:许修洋 编辑:张瑜 2021-10-29 16:34:50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据10月18日澎湃新闻报道,武汉大学一门名为《恋爱心理学》的讲座火爆异常,以至于有同学爬上窗台旁听。课程备受欢迎的场面引发广泛关注,有人赞许,也有人质疑“恋爱还用教”?

实际上,这种恋爱课堂并非武汉大学独家开设。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都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过类似课程,而且,一次次地试水之下,这些课程大都迅速走红,也从侧面证明大学生群体对恋爱教育的需求。

在这种需求明确存在的前提下,若正式优质的教育持续缺席,这块阵地绝不会自动维持清朗,反而有风险沦为乱草丛生的洼地。比如,徐州某咨询公司旗下曾设所谓“恋爱学院”,开设“明星导师私课”,导师们自称能“指导平民女孩实现跨越阶层婚姻”,又如名为“把妹实战库”的网站公开宣扬“女生就是猎物”,引导学员掌握“PUA方法论”。近些年来,市面上打着“恋爱指导”之名的机构并不鲜见,而这些“课程”的受众中,恰恰有很大一部分是高校学生。不难猜测,如果长期接受这种“教育”,受众恐会把某些非健康的甚至存在违法犯罪风险的恋爱行为奉为圭臬,可谓贻害不浅。

当前,大学生对感情和性的认识较为匮乏,对婚恋的想象与认识也常常失真,容易误入歧途。高校如果自诩“象牙塔”置身事外,噤声不为,又何尝不是一种缺憾?若让各类非正式教育占据高位,荼毒学生的恋爱观,又何尝不是高校之失职?以课程为重要发力点,构建恋爱教育体系,无疑有助于高校肩负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亮出“当仁不让”的积极姿态。

高校中的恋爱教育,不是要让学生能在一纸答卷上对“爱情”进行名词解释,也不是要将一套标准恋爱观傲慢地强加给学生,更不是逼迫学生谈婚论嫁。况且,根据既有经验,此类课程往往设有采访、辩论、案例评析、情诗写作等活动,完全可以融入有温度的人文关怀,达成趣味性与专业性的平衡。恋爱教育课固然无法确保让学生拥有美好的爱情,但在融汇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综合亲密关系、社交礼仪、法律常识与性知识等内容的悉心设计下,这种课至少能让学生了解何为情感诈骗,何为情感暴力,如何有效沟通,如何保护自己,以及两性关系中有哪些常见的偏见、误解与污名化,这至少能让他们意识到恋爱关系中尊严与责任的存在,给予他们些许启发,引导一场关于如何爱人与被爱的深思。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丰满的“人”,高校的立身之本也在于立德树人。在恋爱这一人生重要价值阵地面前,教育可谓意义殊胜,虽然恋爱教育的功能终究有限,但若能始终厚植人文关怀,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这块阵地焕发耀眼的光彩。

文/许修洋(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许修洋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10/29/1034593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