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女教育不应成为一场“跷跷板”游戏

来源:红网 作者:黎芷筠 编辑:张瑜 2021-10-29 18:10:20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今日,江西一家长因未履行照顾子女的义务,使其子女挨饿受冻而被拘留。(10月29日 中原网)

新闻中的家长未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且其教养子女的方式是存在严重问题的。近段时间,家长对子女不负责任的事件不在少数,而过于负责、“压迫”子女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子女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是人民群众的“心头病”。现下,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逐渐开始两极分化:有的“严防死守”,有的“佛系带娃”,就像“跷跷板”一样——一头翘起另一头就落下,始终在走极端,永远达不到平衡状态。这样的教育方式下,要么将孩子时刻放在眼皮底下,防止孩子有半点行差踏错,要么对孩子过于放纵、不管不问。殊不知,教育孩子,无论是“翘起”还是“落下”,管得太紧或是太松,对孩子、家庭以及社会都是有害无利的。

前段时间《小欢喜》等家庭剧风靡一时,也带火了“虎妈”“虎爸”等词,此类剧情的火爆,正反映出当下社会中大多数家长的观念:为了让孩子成材,必须对其严加管教。而事实上,过于严苛的要求,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使家庭关系趋于紧张从而引发更频繁、更激烈的矛盾。而另一种教育方式则是如前文新闻中的父亲一样:对孩子的学习不加过问,仅仅满足于保证孩子温饱,甚至有时候温饱也难以保证。此类教育方式,不仅让家长无法与孩子培养感情,更无法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可以看到,“跷跷板”式的极端教育方式是应该被舍弃的,那么对于子女的教育,如何才能从极端走向平衡,从对立、放纵走向平等?早在几十年前,鲁迅就告诉过我们答案——以孩子为本。以孩子为本,不是用“为你好”束缚孩子的思想,绑架孩子的手脚;以孩子为本,不是借“自己的选择自己负责”为由,而逃避应该予以孩子的引导;以孩子为本,是从理解孩子到引导孩子,最后到解放孩子。然而,很多时候,由于缺少了第一步的理解,导致接下来的引导、解放都“变了质”。失去理解,引导变成了强制,沟通变成了施压:孩子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时,家长是选择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们,还是用一句“长大了就懂了”结束对话?当孩子不懂得快乐与代价是等价时,家长是带他们亲身体验、理解获得快乐所需要的筹码,还是放任自流、不予节制?法律上,保证孩子的权利是家长的义务,这当然也包括保障孩子的选择权,而孩子选择权的保证则需要家长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以孩子为本。

诚然,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考虑更多的问题,尤其是社会竞争的问题,但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国家与社会都在积极为孩子减压,力图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那么,作为子女教育中的重要的主角,家长也应调整自己心态,跳出“跷跷板”式的极端思维,以孩子为本位,理解孩子、引导孩子,最后解放孩子。而在家长正确引导下成长的孩子,一定会具有改变社会的能量。

文/黎芷筠(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黎芷筠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1/10/29/1034744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