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破解“猪贱伤农”难题,亟待找准症结多管齐下

来源:红网 作者:温潞影 编辑:刘昱 2022-03-14 22:03:47
时刻新闻
—分享—

文章顶部配图·青椒计划.jpg

□温潞影 (广西大学)

农业农村部12日发布,受生产惯性增长影响,当前我国生猪出栏偏多,加上春节后消费淡季猪肉需求下降,猪肉供应出现了阶段性过剩。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表示:“这个下跌趋势还会延续一段时间,3、4月份猪价可能跌至每公斤12元左右的谷底,养殖亏损程度还会加大。希望广大养殖场户能够紧盯市场、控制成本、防好疫病、踏准节奏,挺过近期生猪生产经营相对困难的阶段”。(3月13日 央视财经)

猪价,向来关系民生福祉。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国,中国猪肉消费量占据全球猪肉消费总量的半壁江山,中国人的餐桌历来对于猪肉有着依赖性。猪肉是中国人民餐桌上的一道“硬菜”,猪价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整体幸福感。虽说猪肉价格下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是一件乐事,意味着能以更实惠的价格购买猪肉,减轻家庭生活负担。但从长远来看,“猪贱伤农”,猪价下跌易使生猪养殖行业内人心涣散,猪周期后如出现猪价回升的情况,又将陷入“肉贵伤民”的循环。

当今,生猪价格跌破盈亏平衡点,众多养殖企业陷入亏损状态,生猪养殖企业面临严峻挑战。猪价或跌至每斤6元,破解“猪贱伤农”难题,亟待找准症结、多管齐下。

事实上,猪价下跌,早有预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33742万头,6月末生猪存栏43911万头、能繁殖母猪存栏4564万头。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8639万头、9915万头和934万头,同比增长34.2%、29.1%、25.6%。这三项数据绝对值和增幅均创近五年来新高。猪肉价格下跌,显现当前的生猪生产和供给充足,但需求收缩,阶段性过剩,尤其是今年春节后的猪肉消费明显偏弱。

民众猪肉消费缘何降低?笔者观察发现,一是当前可食用肉类品种增多,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空间,猪肉替代品如牛肉、海鲜等肉类产品消费势头强劲;二是中国民众的消费观念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民众更期待使用安全、绿色、可口的肉类产品,集约式生猪生长周期缩短,使猪肉肉质松散,降低了消费者购买欲望;三是近年来,新闻媒体对于瘦肉精、猪瘟、激素猪等事件报道,对生猪行业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降低了消费者对猪肉的信任。可见猪肉行业要向好发展,重视消费者的声音、转变经营思路、运用技术力量势在必行

首先,以人为本,保障民众餐桌上的猪肉供给安全,是生猪行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生猪饲养过程中,生猪行业要坚持民生导向,保障民众吃得饱、吃得好。企业要做猪肉安全生产坚定的支持者、维护者与践行者,以符合市场规律的担当作为,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猪肉供给。

其次,面对消费新态势,如何转变经营思维,是生猪行业需要探索的一大举措。生猪行业要转变经营思路,关注消费新动向,满足消费者绿色、安全、无公害的新消费需求,宣传猪肉行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科学性,推广高质量低碳绿色生猪养殖技术,提振消费者信心。

最后,行业需与时俱进,运用技术力量,科学管理、饲养生猪。要及时监控生猪健康情况,防范疫情,逐步向数字化转型,科学研判行情,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金效率,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政府要响应民意,多管齐下,让生猪养殖户对生猪市场有稳定预期、坚实信心,促进生猪行业纾困破局,熨平“猪周期”。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提出提案,建言稳定生猪产能,要减少行业周期性波动,引导产业平稳升级。政府应及时出台救助政策,及时调控,对生猪行业增强信息预警,对生猪养殖生产全流程加强监管,推进防疫建设,答好防止猪价大起大落、确保猪肉保供稳价的重要课题,守护好人民的幸福感。

简言之,破解“猪贱伤农”难题,除了行业内多措并举、开启自救模式,政府答好稳定猪价的重要课题,还要求社会与行业以“人”为根本出发点,保障猪肉安全,托举起中国人民稳稳的幸福。

来源:红网

作者:温潞影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3/14/1100736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