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婉清(西南科技大学)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家庭教育指导师考证的广告出现在不少网络社交平台上。据央视新闻记调查,一名自称考证报名机构工作人员声称,此证由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持证者就业前景十分可观,并承诺“押题包过”。然而,这个机构人员口中含金量极高的证书并不是人社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只是某些网站发放的培训证书。(3月15日 央视网)
据统计,2021年7月到今年2月,全网有关家庭教育指导师舆情信息达到374632条。培训机构夸大宣传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所具有的作用,已然涉嫌违法。同时,“家庭教育指导师”舆情信息的庞大数量,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受众之多,总是不断有人掉入培训考假证的陷阱中。
前有教师资格证,后有注册会计师,近年来“考证热”不降反增,五花八门、或真或假的技能证书,随之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不断地学习进步无疑是好事一桩,然而考证大军的首要动机大多不是为了积累能力,“考证热”的背后是人们焦虑的心态。
据中青报调查统计,64.9%的人考技能证书是为了缓解职场压力,给自己创造更多机会。无良培训机构在人群中发现了“商机”,利用人们的就业焦虑和“证多不压身”的心理,捏造出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健身教练职业资格证”“服装收纳师证”等不具有政府认定的假技能证书,并通过广告宣传散播焦虑,对“考证热”来一把煽风点火。加之所谓的“押题包过”,不少人便被这冠冕堂皇的承诺挠得心痒痒。
但学习哪有一步到位的捷径呢?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和试错才是学习的正当路径。若想偷懒而被商家口中的“高含金量”所忽悠,最终只会用高价换来一张“废纸”,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事实上,证书无法给人带来对未来的安全感,往往是“后路”越铺越多,对“前路”就越迷茫。记者周轶君曾道:“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对于未来就业的准备,最有效的是清晰的规划和明确的方向。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擦亮双眼避开“考证陷阱”,针对性地、脚踏实地地进行自我能力的提高,如此或许能够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来源:红网
作者:陈婉清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