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民工拿起相机,城市里的隐形人被看见

来源:红网 作者:王海婧 编辑:刘昱 2022-04-11 22:13:13
时刻新闻
—分享—

bac8f8b7-b646-4bbc-a914-4d89489a3544.jpg

□王海婧 (湖南师范大学)

川哥火了。

灰砖墙瓦里的农民工、拥有千万粉丝的网红,人们很难把两幅强烈反差的画面重合于川哥身上。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对川哥涨粉事件的关注都暗含着这样的疑问:一个农民工会拍视频,还火了起来,这正常吗?

这一问题背后往往存在二种“偏见”:一是相机价格普遍昂贵,普通人入门开销便不小,更何况印象中省吃俭穿的农民工;二是农民工群体工时普遍较长且群体知识水平有限,整日在工棚奔波的农民工是否真能掌握较为高超的摄影剪辑技巧,不禁让人猜想背后是否有团队作秀。

城市的隐形人暴露在聚光灯之下,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农民工拿起相机,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社会进步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人,共同富裕的政策春风吹拂到每一个普通人的家门口。2020年8月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释放的政策利好,进一步带动了农民工发展。改革开放的时代红利,农民工群体生活的普遍改善,使得昂贵的相机也能如“旧时王谢堂前燕”一般“飞入寻常百姓家”,到达川哥手中。

城市的隐形人被看见,信仰被无意发掘。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从明星娱乐到日常小事,从科普人文到时事新闻,短视频逐渐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平台。短视频时代,人人都是观众,人人皆是创作者。在看到一个个视频创作者因为分享作品而与网友互动产生共鸣,不少人也跃跃欲试。可在了解相机的价格、摄影原理的繁琐之后,便产生了退却心理。可是观众的关注从来与相机昂贵精致与否、摄影技巧高超与否、创作者本身学识身份没有必然联系,决定一个好作品的标准,是能否与受众产生共鸣、打动人心。

“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当新闻取代宗教、成为我们的核心指导来源和权威检验标准时,社会就进入了现代化阶段。”《新闻的骚动》如是说。在各大平台上充斥着商业广告,消费主义、内卷横行、攀比心理时不时占据热门占据主流、焦虑担忧常常发生的今天,川哥的出现无疑是燥热的夏天里一阵穿堂清风。

川哥的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川哥的视频里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川哥川嫂的相濡以沫为我们所欣羨,川哥的淳朴自然让我们不禁想起记忆中长辈们的和蔼可亲,川哥的记录的柴米油盐让我们想起那位忙碌于厨房厅堂的可爱母亲。社会压力倍增的当下,川哥的视频不足以给我们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案,却直击每一个关注者的心灵,提醒每一个观众留意当下的美好、珍惜来之不易的简单生活、真诚友善地对待身边的人。

真诚,大抵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未被发掘的信仰,也是人们交往中无声的语言,也是川哥视频成功的原因所在。农民工拿起相机,照出了城市的光怪陆离,照亮了我们内心的真实。

城市的隐形人被看见,我们也得以看见内心真实的信仰。

来源:红网

作者:王海婧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4/11/1110970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