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既要“成为行家里手”,也要“培育行家里手”

来源:红网 作者:樊水科 编辑:刘昱 2022-05-02 18:55:51
时刻新闻
—分享—

□樊水科 (西京学院副教授)

五一前夕,央视播放了一条新闻,核心意思是在这个五一劳动节,给自己定个目标:努力成为行家里手。事实上,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致信祝贺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强调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我看来,这两条新闻都指向了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劳动者。应该说,随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智能产业的涌现,国家对高端劳动者的需求日趋旺盛,“成为行家里手”就是国家对青少年的殷切希望,倡导他们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个人层面的努力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大规模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劳动者的培育,不单单需要个人层面的努力“成为行家里手”,更重要的是组织和社会层面也要努力“培育行家里手”。这是我读完《匠人精神》之后的一个突出感受。为什么组织和社会层面的“培育行家里手”这么重要?我想下面两个方面很值得一说。

秋山利辉的《匠人精神》有一个副标题,叫“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这本书其实是说一家日本专业定制家具的公司“秋山木工”是如何培育具有匠人精神的一流技术人才。这本书强调的是作为公司的“秋山木工”在培育匠人精神方面的独特做法,而不是个人层面的努力。这恰恰是我们值得反思的地方。

第一,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而品德教育要靠实践培育。我们可能会认为,一流的匠人首先是一流的技术,但秋山利辉认为,“匠人精神”中,技术只代表 5%,人品则代表了 95%。不过,最有启发意义的其实是对技术人才的品德培育,“秋山木工”的核心是师傅示范和员工践行。公司的“匠人须知30条”如必须先是一个开朗的人、必须先是和蔼可亲、好相处的人、必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必须成为有责任心的人等等,但这些规定不是挂在墙上,成为口号,或者成为员工熟记的知识,而是要在长达八年的学徒中严格践行的。秋山先生是一位立身行道的严师和教父,45年心中只有一念:培育至少十位在德、技两个方面超越自己的人,为此,他与员工一起吃住,“一身作则”“上行下效”。正所谓: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员工,每个学徒正式出师需要8年,正是这八年严格的研修和对30条的践行,才培育了匠人的一流人品。在这里,德性培育是一种需要长期训练和践行的教育,而不是一种知识的学习和精神观念的倡导,换言之,职业技术人才的德育不能仅靠知识教育和品德知识考试来实现。

第二,学徒制是培育高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秋山利辉在创建秋山木工的同时创造了一个匠人研修制度,时限一共是八年。第一年,经过招聘挑选后,符合秋山先生要求的员工,会被安排进入秋山工房,进行基本操作课程训练。接下来是四年学徒阶段,这四年中,员工需要严格践行“匠人须知30条”,公司将对学徒进行技术和心性的培训。后三年是工匠阶段,需要承担责任,带领自己的团队,教授自己的学徒,把自己的风格以及匠人精神传递下去。也就是说,前5年是师傅带徒弟,后3年是徒弟再带小徒弟。学徒制的精髓是师傅与徒弟生活在一起,言谈举止,吃饭走路,都跟师傅学习,进行严格践行和训练。师徒集体生活,共同工作,通过这种“德性实践”和“业务示范”,学做人和学做事融为一体。我们当然不能照搬学徒制,但其精髓值得学习和反思,比如我国企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中,很难制定和落实师徒传承8年的制度和文化。

众所周知,劳动者的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具有匠人精神的高端技术人才,此所谓“一流工匠”,也可谓各个领域的“行家里手”。不过,这种“行家里手”的诞生,除了个人要努力之外,组织和社会也需要努力创造出更适合的制度安排和文化环境。毕竟,在浮躁、充满竞争的公司文化和整体声誉不高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匠人精神》还是有值得学习和反思的地方。

来源:红网

作者:樊水科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5/02/1118870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