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霞 (西南科技大学)
据《钱江晚报》报道,杭州张女士为了让9岁女儿长高,带女儿去医院打“性抑制针”,半年时间花费了近10万。在身高焦虑下,越来越多的父母将目光投向“生长激素针”“性抑制针”,企图通过医疗手段改变孩子的身高。“吃中药,到处求偏方,逼着孩子喝牛奶,每天让孩子去摸高,还有家长每天坚持给孩子拉300下腿……”为了让孩子长高,焦急的父母们可谓是“奇招百出”。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儿童性早熟发病率约为0.43%,全国约有53万名患儿。儿童性早熟可能造成身高增长期短、自卑心理、性行为提前等影响。但实际上并非所有性早熟儿童都需要打针,儿童生长发育专家王春林医生强调:“中枢性性早熟的孩子,才有可能需要打抑制针。”
“生长激素”“性抑制针”本是针对某类具体病症的药物,却被部分父母当作孩子长高的“良药”,难免有拔苗助长之嫌。希望孩子高个、聪明、漂亮,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试图通过极端医疗手段来谋求改变的方式,显然违背了孩子自然生长发育的规律,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作为医疗药物,“生长激素”和“性抑制针”自然不能随便打,需要根据孩子身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如果盲目地滥用药物,将可能引发不良副作用,影响孩子的健康。据新华社报道,真正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孩子只需常规饮食、运动、睡眠指导。生长激素分泌正常的儿童是不能注射,否则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等问题。
然而面对长高的诱惑,许多父母都选择自动忽视这些负面影响,甚至产生了“搏一搏”的赌徒心理,用几十万和潜在的健康风险去搏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身高。这些看似“疯狂”的行为,实质上源于父母过度焦虑的心态。高压社会下,父母们都不愿意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不管有没有用、有没有科学依据,总要“试一试”才好。
此前网络上就曾曝出过“量子波动速读”“全脑培训”等违规培训班,声称可以让孩子“几分钟看完一本书”“蒙眼识字辨色”。然而这些仅用常识即可识破的拙劣骗局,却因为瞄准了家长的焦虑心理,引得无数父母趋之若鹜。从学业到容貌,再到如今的身高,过度焦虑的父母们生怕自家孩子被落下,殊不知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觉间陷入了误区。
未来本就难以预测,孩子能不能长高?会长成什么样?这些自然之事父母若过度忧虑,未免庸人自扰。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孩子的成长更需理性看待,切莫将“关心”之手伸得太长,反而画地为牢。
来源:红网
作者:夏明霞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