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云(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记者在快递站点随机选择了30个快递包裹查看发现,其中有四成左右的快递包裹上印有二维码广告,内容多含虚假宣传,诱导下载等。而此前已有多位市民因扫码上当受骗。(5月11日 《法治日报》)
随着网络消费市场的扩大和网购人数的增加,助推了快递行业的迅速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1085亿件。快递包裹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快递单无疑是一个天然的广告位,二维码广告应运而生,其背后“买卖”的黑色产业链也浮出了水面。
这些二维码广告大多带有导向性和诱惑性字眼,例如“扫一扫领100元”“扫码1元抽手机”等,消费者很容易就掉入了商家的“营销陷阱”。而实际上,这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属于高促销感性的消费者人群。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过一个“促销易感性”的概念,以此形容人们热爱打折,并容易因为打折而冲动消费。而扫码后,内容或与宣传严重不符,还可能会获取个人信息,引发隐私泄露风险。
因此,消费者只有守住欲望才能守住自己的钱包和权益。从个人出发,无疑是规避虚假广告、流氓软件等风险最简单有效的一种方式。提高“折扣免疫力”和广告辨别力,避免陷入二维码广告消费陷阱。面对各类广告营销,学会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仔细考量自身需求,深思熟虑才能避免冲动消费和不必要的“增值服务”。
商家“攻心计”,消费者也可“反套路”。让商家无利可图,无从下手,不仅能减少个人损失,还能还网络消费市场和快递行业一片清朗的环境。而维护市场安全和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还需多方合力,快递公司不能置身事外,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多加监管和筛选屏蔽问题广告。
来源:红网
作者:王凌云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