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璇(常州大学)
近日,杭州钱塘分区公安局侦破一起向老年人非法销售保健品的案件。这些“保健品”,进价5元,经不法分子稍加包装转头就以2000元的高价卖给老人们。更可恨的是不法分子为使“保健品”能有浮于表面的疗效,便添加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为使“效果显著”更是不惜让老人们加大服用剂量,这对于身体健康百害而无一利。(7月11日 人民网)
经调查显示,受害人遍布全国,其中80岁以上老人占了大多数,老年人成了受骗的“重灾区”。犯罪分子靠“送鸡蛋,赠足疗活动”等小恩小惠,引诱老人前往消费。他们深谙老人家害怕寂寞需要陪伴的心理,佯装成健康顾问上门嘘寒问暖,一步步打消他们顾忌的念头后就开始大打感情牌。各类骗局层出不穷,有些老人甚至投入大半辈子的积蓄去购入骗子所售卖的“保健品”。
老人们为何会成为骗子的“主攻对象”?一来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各种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但又害怕生病给子女们添加麻烦,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保健品”上,希望通过服用保健品增强素质。二来是因为他们触网时间不长,无法以自己已有的判断力对网上的信息进行筛选甄别。骗子们便抓住这一点,伪装成熟人对独居老人们嘘寒问暖,提供给他们言语上的关心,博取老人们的信任。在被骗之后,老人们可能选择息事宁人不肯报警,或是在警方收集证据时拒向警方提供证据。这就使得犯罪分子在实施诈骗活动时更加肆无忌惮。
如何精准打击借着健康之名,行使诈骗行为的违法活动?这就需要依靠法律严惩与平台制度的不断完善,相关司法部门要加大力度对诈骗行为进行严加打击,不放过每一个参与人员。另一方面,相关平台也要对售卖“保健品”商家加强审核,筛选出打着治病之名的“保健品”对此加以惩罚。另外,社区也要定期进行一些防诈宣讲活动,鼓励老人们积极参与,增强防骗意识,从根源上阻断被骗的可能性。
老人们渴望被关怀的心理给了犯罪团伙可乘之机,子女们不妨多回家看看,提供给老人们一些情绪价值。在发现被骗后也不要急着对老人家大发雷霆,多给他们做做思想工作,加深他们对于“保健品不可代替药物”的观念。对于保健品坑老的案件,既要相关司法部门对犯罪团伙严惩,也需要重塑老人们对“保健品”认知,尽可能让老人们避开“保健坑”。
来源:红网
作者:王永璇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