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别轻易给购房维权者扣上“房闹”的帽子

来源:红网 作者:许卫兵 编辑:刘昱 2022-08-15 17:21:28
时刻新闻
—分享—

□许卫兵

8月12日,一份名为《关于请求维护营商环境、增强房企投资信心的纾困解难报告》的文件在网络流传。文件称,合肥市房屋交付中,普遍有不合理、不合规的客户诉求问题,因房屋质量瑕疵问题,不接受维修,无故拒收且拒交维修期间的物业费,索取巨额赔偿,有的购买者到房企其他在售项目喊口号,拉横幅等行为。客户诉求高度一致,背后可能有专业房闹机构推波助澜,并形成产业化趋势。恳请合肥市政府坚决遏制专业房闹及“恶意 维权 ”行为。当日午间,记者从多家房企处确认了文件真实性。(8月12日 每日经济新闻)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房企指责购房者房闹、恶意维权,仅是一面之辞。其作为利益关联方,出于利害关系,可能污蔑购房者,给其扣上“房闹”帽子,以便打击。作为政府相关部门,打击房闹,不能仅听一面之辞,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厘清事实真相,辨别是非曲直,认定相关纠纷责任,公正追究相关方的责任。

房企认为,房闹事件中,客户诉求高度一致,背后可能出现了专业维权人士或者机构,并形成产业链。其实,这很正常,这是购房者维权的一种新方式。以往,购房者拿到房屋后,发现房屋有质量瑕疵或者小区配套设施不全、档次低,会主动去找房企理论。然而,相比于普通购房者,房企在人脉、资金方面占据优势,对建筑知识更为专业,并且有律师作法律顾问;而有的购房者是建筑行业“门外汉”,又缺少法律知识,相对弱势。因此,时常出现房企对购房者诉求置之不理或者不予解决的情况,导致购房者合法权益受损。

这种场景下,专业维权人士和维权机构应运而生,满足购房者维权需求。他们有的是建筑业的内行人士,有的是精通相关法律的律师,为购房者维权出谋划策,收取相应服务费,并无不妥。其行为性质与律师事务所,财务事务所等机构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财务审计服务一样,是提供专业知识的服务行为。出现专业维权人士或机构,意味着购房者维权力量壮大,与房企产生有效抗衡,利于房地产行业健康成长。这能够督促房企积极履行购房合同,保质保量交房,预防房企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在房企看来,专业维权机构组织购房者到房企其它在售楼盘,喊口号、拉横幅,扰乱了房企正常销售秩序,是房闹。表面看,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可是,细细追究,购房者行为也有其合理性。如果购房者认为房企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要当面理论,而房企人员在其它在售楼盘工作,那么,购房者只能到房企其它在售楼盘沟通。再说,如果购房者掌握确凿证据,认定房企销售房屋存在质量低劣、配套设施低配等问题,只要他们实话实说,讲出真相,没有制造谣言,进行污蔑,即便喊口号、拉横幅,也并不无可。这对其他购房者也是个善意提醒,避免以后购房矛盾再次重演。如果非要说购房者扰乱在售项目的销售秩序,那也是扰乱房企过度宣传、欺骗购房者的销售秩序。

发生房闹事件,也是迫于现实的无奈之举。购房者买到质量低劣的房屋,与房企沟通无果后,会向住建局等相关主管部门举报、投诉。然而,这些部门只能对房企开发房屋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查处,无权调解房企与购房者之间的房屋纠纷及利益矛盾。当然,购房者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按照合同要求房企承担赔偿责任,可是诉讼程序繁琐,时限较长,还要支付律师费、诉讼费,维权成本较大。这导致有的购房者剑走偏锋,采取另类维权形式,比如集体上访、投诉,到房企工作场所、经营场所示威等等,其意图是给房企制造麻烦,倒逼房企处理房屋纠纷。

团结就是力量,成立专业维权机构意味着购房者维权力量的壮大。面对这种情况,房企选择向政府上书,揪住维权机构在维权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过度言行,给购房者扣上“房闹”的帽子,请求打击。这可能是他们希望借政府之手,来打压甚至取缔专业机构,弱化购房者维权力量,以期在以后房屋纠纷中占据优势地位。

总之,房企指责专业维权机构“房闹”,有不妥之处。但即便专业机构在处理房屋纠纷中,有过度行为,也可能是迫于现实压力的无奈之举。根治房屋纠纷事件,首先要规范房企房屋建设、销售行为。如果房企按照购房合同要求,保质保量交房,哪来的房闹事件?法院部门应该加快相关房屋纠纷的审判流程,缩短审理时限,减少购房者的维权成本。相关部门也要规范专业维权机构言行,对其不合法之处,及时提醒、告诫,确保下不为例。当然,要全面看待专业机构的优劣,不能因噎废食,揪住专业维权机构的小问题大做文章,以“房闹”名义将其一网打尽。

来源:红网

作者:许卫兵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8/15/1172222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