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云(湖南师范大学)
近日,在云南昭通一所学校的班主任李老师发现天空飘来一片七彩祥云,于是她立即冲到教室暂停了晚读课,叫上同学们一起走出教室到走廊上欣赏美景,李老师的这一举动收获了无数网友的点赞,也将话题“语文老师的浪漫”送上了热搜。(8月30日《人民日报》)
正如许多网友所言,在学生时代记忆最深刻的场景就是在闷热的夏天,大家一起在教室里奋笔疾书,还可以时不时抬头看看窗外的晚霞。大多数网友的学生时代记忆,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于美的最初的感受。美的熏陶,关键在于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而这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老师具有一双怎样的眼睛。李老师停课让学生欣赏七彩祥云,看起来只是普通的一天中的某个小插曲,但背后蕴藏着的是李老师对美的洞察与感悟,从更深层次审视,触及美育的真谛。对学生而言,这或许会成为他们生命中某个值得回忆的“小细节”,在他们心中种下的关于“美”的种子,使他们树立美与丑的正确价值观,影响他们的一生。
美育的第一层次,在于使课堂不再是“填鸭式”的呆板教学,而是“启发式”与“联想式”的兴趣教学。在课堂上重复解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如带领同学们看一次晚霞,也许更能体会王勃在写下这一千古名句的心境。奋笔疾书的晚自习有七彩祥云陪伴,对学生们而言,在笔下是由自己书写的未来,抬头是熠熠生辉的现在,教育不应是只有埋头的书写,也要有抬头可见的启发和思考。
美育的第二层次,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学生敢于去追求美好事物的决心与毅力。江苏大学的周衡副教授曾对他的学生们说:“我会给你们两次逃课机会,一定会有什么事比上课更重要,比如楼外的蒹葭,或者傍晚的月亮。”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周衡教授真正想要传授给学生们的情感和思想,“楼外的蒹葭”寓意着爱情,“傍晚的月亮”寓意远方的故乡,爱情和亲情自然是我们人生中弥足珍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去作出取舍,去追求和向往生活中美好而又珍贵的事物。
美育的第三层次,在于发展素质教育,实现德育、智育、体育、增强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回归教育的本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停课看七彩祥云引起网友热烈反响,这实际上也反映了在当下的教育“内卷”时代,许多学校在“五育”发展尤其是美育培养方面,同国家倡导的美育培养要求还有距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如今为了追求“升学率”,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明显将教育的“天平”向智育倾斜,从“分数至上”到“提高一分,干倒千人”,再到“超前学习”“过度教育”等现象,学生早已无暇顾及身边的美好,更不会在晚自习的黄金时间去欣赏十几分钟的七彩祥云。
课本上的知识固然很重要,但学会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同样重要。美育教育并不难,从身边就可以做起。世界上的美好如昙花一现般稍纵即逝,很多的美景也都只能偶遇不会重现,但如果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就无处不在,“七彩祥云”也就无处不在。
来源:红网
作者:李建云
编辑:吴雨林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