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的回归

来源:红网 作者:徐晓婷 编辑:刘昱 2022-10-23 15:45:02
时刻新闻
—分享—

a071dd9aa2fa481f81814cac00bf3069.jpg

□徐晓婷(山东大学)

14年前,贵州男孩刘秀祥带着患病母亲,跋涉千里外出求学,令网友动容。毕业后,他选择回大山教书,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如今,刘秀祥成为了党的二十大代表。(10月20日《人民日报》)

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大山,而是为了更好的回归。刘秀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他深知家乡中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因此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大山,为大山的教育添砖加瓦,去做更多山区学子的“引路人”,让大山的孩子通过教育能够有更好的出路和更多的选择。

实际上,走出大山,又回来致力于大山教育扶贫的例子还有很多。韦君玉就是其中一个。她2008年顺利考上大学,是村里的第一个女大学生。在考取教师资格证和取得学士学位之后,韦君玉决定重返大瑶山,成为了一名中学语文老师。韦君玉曾说,“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我觉得当好一名老师,更要培养学生摆脱贫困的志气和智慧。”扶贫先要扶智,很多走出大山的年轻人在大学选专业时,会选择师范类专业,想着毕业后成为一名大山教师。这一选择源于在求学的过程中,他们熟知大山教育资源的短缺,尤其是教师资源。回到大山,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成为了很多走出大山的年轻人最初的梦想。让大山外面的人和其他大山的人,看到大山深处也能办出好教育更是他们这些人坚定的目标,也是他们回归大山的初心。

回归大山的,除了致力于教育扶贫的大山教师们,还有第一书记。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黄文秀就是这样的存在。2016年北师大硕士毕业的黄文秀毅然选择回家乡百色工作,担任扶贫书记。在工作期间,她积极乐观、一心为村民,把扶贫路当成“长征路”。她从大山走出,又回归大山。面对同学问她为何放弃北京的工作,回到贫穷的家乡,黄文秀这样回答,“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相信大多数的人都有和这位同学一样的疑问,好不容易走出去了,为什么要回来?试想,如果走出大山的人都选择继续在大山外生活,那还有谁会走进大山,助力大山建设,改变大山旧面貌。作为大山的女儿,黄文秀不管走多远,都时刻牵挂着家乡,关心着家乡的发展。因此毕业前,她决定报考广西定向选调生,想着把更多的希望带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她用在大山外受到的教育,更好地服务大山里的乡亲们,更好地打赢家乡脱贫攻坚这一战场。

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的回归。大山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他们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为了开拓自己的眼界。而他们回归大山,是为了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为了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为了接过爱心的接力棒,为了完成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为了带给大山深处的人更多的希望。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山儿女选择回归家乡,建设家乡,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国家各项政策也在为年轻人回归大山铺平道路,大山正变得越来越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不少好政策为回山的年轻人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有了这些大山儿女和国家各方面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山展现在每个人面前定是一个崭新的样貌。

来源:红网

作者:徐晓婷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10/23/1197001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