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Less than more,社交关系需要一点“极简主义”

来源:红网 作者:雷可欣 编辑:田德政 2022-10-27 18:34:59
时刻新闻
—分享—

第八届评论之星.jpg

□雷可欣(重庆大学)

提到零添加,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是曾经主打“0糖0脂0卡”的元气森林,还是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的“科技与狠活”?

近日,网上发布了一个冲浪词条“Less than more”,揭示了当代年轻人的极简主义生活理念:朋友在精不在多;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懂你的人无需解释;摆脱情绪“癌症”,学会为自己的心情减负……“零添加”的理念,从食物扩大到了当代青年身上。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公认的“零添加”理念里,追求0添加的社交关系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并且引发了大量网友共鸣。究其原因,这离不开当代年轻人对高质量社交关系的渴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泛娱乐化现象的加剧,人们被众多的事物和信息裹挟,无限的信息不断地瓦解着我们有限的注意力,错综复杂的互联网人际关系“剪不断、理还乱”。久而久之,大部分人甚至出现了一种“低欲望”与“逃避社交”的心理。“躺平”“摆烂”“社交破产”……这些都是社交微需求与人际低欲望的具体表现,正如古希腊的犬儒学派,提倡清心寡欲、独善其身。在遍地泛滥的“微信社交礼仪”与“文字讨好症”中,极简主义的交往,成了这群犬儒主义者的最高目标。

那么,如何建立极简主义的社交关系呢?其核心便在于摒弃无用社交。根据心理学的幸福研究,社会交往中与幸福相关的是交往质量,而非交往数量。虚拟空间之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成百上千的朋友,但人类的社交本身是存在着一定天花板的,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曾通过研究得出:“一个人交朋友数量的最高上限,是150人,如果超出这一数值,不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还会降低自己在各方面的效率。”尽管互联网拓宽了我们的交往广度、增强了我们的社交频率,但我们维持社交的成本也相应地增加了。过多无意义的社交,反而会增加我们的负担,引发我们的焦虑。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诚然,人始终是群居动物,我们不提倡离群索居,完全放弃社交,但我们也不支持过度内耗于无意义社交。上班时没完没了的饭局、与他人初见时的逢场作戏、朋友social时的强行融入……除了疲惫和假笑之外,它们能带给我们的价值很少,学会和这些低质量的社交说不,学会收窄自己的社交圈,学会充实自己远远比迎合他人来得重要,毕竟“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总之,less than more,社会交往需要一点“极简主义”。它代表着,不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却也能找到相安无事的平衡点。摒弃无意义社交,找到自己最舒适、合宜的社交方式,这样的零添加青年,真的很酷。

来源:红网

作者:雷可欣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10/27/1198534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