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卿(华中科技大学)
10月28日,安徽六安。陶女士中午把孩子哄睡着,去门口取外卖。怕吵到孩子,陶女士眨眼点头表示会给小哥好评。事后,陶女士从2元余额的银行卡里随手输了1.1元打赏费给外卖员。没想到不一会儿,物业和民警都来敲门,询问其是不是遇到了危险。陶女士称,当时自己很懵,得知没有危险后物业和民警离开了。问外卖小哥,他说没见过有零有整的1.10元打赏费,以为顾客遇到危险就报了警。陶女士对外卖小哥表示了感谢。(10月29日 中国新闻周刊)
顾客“眨眼点头”而不说话,事后给出“1.10元打赏费”,这两个细节让外卖员感知到危险,并第一时间报警。结果,外卖员误解了顾客的意思,闹了乌龙。一些网友调侃外卖员“网络段子看多了”“看戏看多了”,觉得外卖员“想太多”。后来,这位外卖员向记者表示,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还是会选择报警。希望别人也采取同样的做法,毕竟搞错了没关系,万一是真的呢?
这虽是一场误会,但从中不难看出外卖员的警惕与善意。何况正如外卖员所说,“万一是真的”,倘若顾客的确遇到危险,这样的“多想”或许真能帮大忙。
事实上,因“多想”而挽救一条生命的新闻并不鲜见。9月19日,外卖员到一家餐馆取餐时,发现店里迟迟没有出餐,以为老板夫妻吵架。外卖平台经理得知后发觉不对,于是到店里察看,却发现老板夫妻俩处于半昏迷状态。原来,老板夫妻二人先后一氧化碳中毒。2021年5月,某小区物业楼管员发现偏瘫独居老人外卖一天没取,察觉不对后及时报警,警察进屋后发现老人倒地不起,身体虚弱。获救后,老人对物业和警察感激不已。
“多想”了一下,想错不过虚惊一场,想对便可能救人一命。这样的“多想”背后,是对潜在危险的警惕,更是对陌生人的善意。外卖员每天接触的顾客和店家不少,送餐压力大,争分夺秒之中仍能注意到“1.10”这个敏感数字,“怕有危险”而及时报警,值得称赞。外卖员及时解释和道歉,顾客也表示理解与感谢,这也是圆满的结局。倘若外卖员因为这次“多想”是场误会而被指责,扰得“多想”的人从此不好意思发声,不敢救人,便可能要使未来某些“欢喜大结局”变“悲剧”了。
何必困于“唯结果论”的囹圄?即便结果是一场乌龙,也不能忽视过程中闪烁的善意。社会需要这样的“多想”,减一分危险,添一分温暖。
来源:红网
作者:周文卿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