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未成年”不是保护伞,消除校园霸凌任重而道远

来源:红网 作者:杨国玲 编辑:刘昱 2022-11-22 00:51:04
时刻新闻
—分享—

a071dd9aa2fa481f81814cac00bf3069.jpg

□杨国玲(山西财经大学)

近日,河南省鹤壁市科技中等专业学校一位16岁女生遭受校园霸凌,且施暴者与他人视频通话炫耀,引发关注。鹤壁市山城区教育体育局微信公众号11月19日凌晨发布通报,称针对网传“鹤壁市科技中等专业学校发生校园欺凌”事件,11月12日,公安机关接警后已依法受理调查。目前,涉案人员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该局已组织心理咨询师对受害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将根据调查情况,对学校相关责任人员予以相应处理。(11月19日 中国新闻网)

其实,此次事件可能只是校园霸凌事件的“冰山一角”,因为目前针对校园霸凌问题仍欠缺真正有效的治理、监督和惩罚机制。试问,此次案件参与的人数并不多,以及由此派生调查的难度并不大,事实清楚、行为性质明确,有什么理由拖而不决?在网友围观之前,在舆论发酵之前,为什么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为什么又是“不闹不理”“不曝光不重视”的情况?这似乎又一次证明了“围观的力量”,但也不禁让人反思校园霸凌治理层面存在的问题。

未成年人校园暴力事件近年来各地屡有发生,引发社会和家长担忧。研究表明,只有21%的校园霸凌案件会报告给老师或学校,剩下79%的校园霸凌都石沉大海。而校园霸凌对于被欺凌者来说,心理伤害更隐蔽、更长久,会对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与人格健全。一些极端案例使受害者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被校园霸凌的经历就像是伤疤一样在当事人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使其难以正常生活学习,甚至终生生活在恐怖和阴暗之中。并且现如今,校园霸凌已经逐渐延伸至网络,例如建微信群进行霸凌,这使得校园霸凌变得更隐蔽、打击难度也随之增加。

校园施暴者如果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施暴者或者被施暴者往往会选择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最后可能会演变成刑事案件。以此次事件为例,倘若没有舆论倒逼,当地既缺少严惩的态度,也缺少高效联动的惩治机制,很可能使得事件“不了了之”,这将失信于学生、失信于家属、失信于社会。毕竟,对施暴者的“宽容”是对被害人最大的伤害,是对矫正社会风气最大的阻碍。对于校园暴力,各方显然不能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传统处事心态,而任由欺凌者逍遥法外。

笔者认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应该更细致,做好细致区分。对于未成年的施暴者,应该在基本保护的程度上给予应有的惩罚,而不是让“未成年”成为他们的保护伞。相关部门应该惩恶扬善,保护善良可爱的“乖小孩”,而不能让“未成年”成为“坏小孩”做“坏事”的借口。此外,校园普法教育做得远远不够。学校有必要开设安全教育培训课程,明确界定“什么是校园霸凌”“一旦遭遇校园霸凌应该怎么做”“如何惩治施暴者”等问题,让施暴者停止施暴,被霸凌者远离欺凌。

“未成年”不是施暴者的“免死金牌”,消除校园霸凌任重而道远。希望有一天,所有纯粹都还原,所有霸凌消失不见,“孩子们”的世界能够保持甜美纯洁。

来源:红网

作者:杨国玲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655/65/1207356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