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厦门“树洞”火出圈:把“话筒”交给每一个有故事的人

来源: 红网 作者:任怡璇 编辑:田德政 2022-11-25 19:05:42
时刻新闻
—分享—

第八届评论之星.jpg

□任怡璇(重庆大学)

最近一段时间,刷手机总能刷到厦门地铁。地铁电视下方,各种有趣的滚动弹幕,被无数次截图、转发,比如:“本座乃三界最强,没想到也会赶地铁来不及。”“我恨早八,我的怨气比八百年的厉鬼还大。”“大家不要熬夜了,对眼睛不好,我现在已经看不见支付宝和微信的钱了。”在全国段子手的加持下,厦门树洞迅速走红。“厦门树洞”栏目成为厦门新的网红打卡点。工作人员称,树洞现在一天可收到投稿上千条,“游客”来自全国各地。(11月25日 央视网)

厦门“树洞”在厦门的公交、地铁站台、医院等屏幕上滚动出现着。与其他城市的滚动栏内容不同的是,厦门“树洞”里的留言都来自大家的种种吐槽和心里话,而非正儿巴经、千篇一律的标语和广告。“树洞”里的吐槽者们“金句”频出,引来全国各地网友的围观和羡慕,一时间厦门“树洞”火出了圈。随之引发各城市思考的,还有厦门“树洞”爆火背后的根本原因:这是真正的创新,是不可“仿冒”的量身定制。

明确大众所需,找到核心竞争力是进行量身定制的关键之一。作为经济发达且风景优美的经济特区,厦门在人们眼中也算是一座“网红城市”。可厦门没有像普通的“网红城市”一般打造花里胡哨的打卡景点,或是如某些城市斥巨资、打官司争夺文化头衔。相反,厦门抓住人文情怀,聚焦大众细微的情绪和真实的故事,把“话筒”交给每一个有故事的人,让大家的声音“走”出来。提高大众的参与度、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感受,给广大市民说出心声的机会,才是在打造有温度、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厦门“树洞”的有趣、活力与接地气,是其团队在创新挖掘上花费的心血,也是在一众城市中脱颖而出的鲜活名片。

真正的创新具有不可模仿性,万不可生搬硬套去“仿冒”。在全国各地,我们能看到与其城市格格不入的“著名景点”,比如仿冒外国建筑所建造的山寨白宫、山寨凯旋门等,还有仿冒具有真正文化沉淀的景点而制造的仿古建筑等。许多城市会在“仿冒”的路上失去自己独一份的创新性,覆盖了属于自己城市的文化底蕴,逐渐泯然众城。但这样的“仿冒”并不是核心意味上的创新,而是对创新的“亦步亦趋”和“重复建设”,更是对创新的一种亵渎。因此,各城市在打造属于自己的名片时,应该有独立的思考和开拓创新的意识。与其生搬硬套地去“仿冒”,不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调整方案,打造新定位,让城市名片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创新不可“仿冒”,但可以借鉴。而借鉴的前提是在因地制宜基础上,有取舍地吸取榜样的经验和成果,再进行新的突破。《诗经》中所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厦门“树洞”是城市量身定制的高分答卷,也是其他城市可以借鉴的榜样。在“树洞”里,是年轻人们的内心的声音,也是这个时代所发生的最真实的故事。其他城市可以借鉴厦门“树洞”全网参与、俏皮开放的特点,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创新出除“树洞”外的不同形式,让更多人参与到城市名片的打造中来,让每一个城市居民都成为城市的代言人。

歌德曾说:“要成长,你必须独创才行”。厦门“树洞”给所有人上了一堂“创新课”,打造出不可“仿冒”的量身定制,是其他城市创新开拓的榜样。如何实现创新,如何做到“借鉴”而不“仿冒”,都需要挖掘核心竞争力,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真正的优势,开拓思维,跳出固化思维,打造独一无二的定制。

来源: 红网

作者:任怡璇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655/69/1208909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