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之星·视评 | 适度“文字讨好”,拒绝精神内耗

来源:红网 作者:卓一鸣 张忆南 袁超 董燕齐 李悦迎 编辑:钟星月 2022-12-20 15:27:36
时刻新闻
—分享—

□卓一鸣 张忆南 袁超 董燕齐 李悦迎(苏州大学)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词汇,习惯性地加一些语气词,显示出自己是在积极回复对方,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让它看起来“更舒适”。比如我会把‘来了’改为‘来啦’,“好的”改成“好哦”,还有在语句结尾加上“哈、啦、哟、~”等亲切的语气词或符号。这就是“文字讨好症”。

首先,不可否定的是“讨好体”在线上交流时更能拉近距离,增加亲切感,也更容易获取沟通对象的信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但同时,过度的文字讨好可能会增加我们的精神内耗。我们会烦恼怎么回复比较妥帖,回复之后,又会查看发出去的信息是否得体、有没有攻击性,一番纠结下来,属实感到心累。看似轻松活泼的字眼里藏着满满的谨小慎微。而且随着人们广泛地患上“文字讨好症”,讨好型聊天方式便逐渐贬值。在职场等社会关系中“文字讨好症”反而被很多人认为是虚伪谄媚的表现。对于某些人来说“文字讨好症”也是一种消耗,因为他面对这些热情善意的文字,同样要演出温暖的样子回应,即使情绪不好也不得不这样做,导致自己心累。真实的交流越来越少,最后大家都不愿意交流了。

“文字讨好症”的形成和流行,离不开社交网络的发展,但它的本质源于讨好者希望通过别人的认可证明自己“被需要”。不管是文字讨好还是姿态讨好,它首先一个最大的影响是不能建立起来真正的关系,也许它能通过这种让渡自我、让渡权利的方式形成别人对你的需要和你对他人的价值。但这并无法建立真实关系。 因为讨好,某种意义上包含着表演的成分,你是在用一个非真实的你在和别人打交道,建立起的关系其实也包含着一种表演的关系性质。

还有一部分“被动文字讨好者”,他们本不想把沟通变得复杂,但为了让自己显得合群,也加入了文字讨好的行列。但其实, “文字讨好症”不存在必须要怎样做的硬性要求,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要不要进行“文字讨好”。“文字讨好”可以成为我们的社交技巧和基本礼仪,我们也可以置之不理,不刻意使用语气词,坚持用“好的”“收到”也不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表达方式,当你觉得不舒服时,“减少做”或者“不去做”未尝不是一件正确的事。

“文字讨好症”带来了社交的便利与和谐,但也带来了人设上的负担、表达上的不畅快和真实情绪的过分隐藏等困扰。特别是当我们因为惯用“文字讨好”,而忘记自己最真实状态下的聊天方式时,恐怕也就偏离了社交的初衷,加剧了某种精神上的内耗。

中国有句老话,礼多人不怪,表达友好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修为。但我们要学会把握“友好”的分寸。过分的“友好”成了“讨好”,不仅会给对方压力,也会让自己身心疲惫。我想只有找到真正的自我,正视自己的情绪、需要,才能不再“讨好”。打开天窗说亮话,自然地进行情绪表达,沟通效率显然会更高。最后,莫让“讨好”成为束缚我们的枷锁,也莫让“社交”变成繁琐的任务。

评论之星参赛最上面放.jpg

来源:红网

作者:卓一鸣 张忆南 袁超 董燕齐 李悦迎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656/53/1216082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