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家说”为什么对年轻人不再有效?

来源:红网 作者:覃面 编辑:刘昱 2022-12-26 16:44:06
时刻新闻
—分享—

a071dd9aa2fa481f81814cac00bf3069.jpg

□覃面(山东大学)

近日,“专家说”“专家建议”频频登上热搜,却频频被嘲。然而不管专家建议什么,总会有一句固定的话以回应专家的建议,那就是“建议专家不再建议”。为什么“专家说”不再被年轻人奉为权威?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在过去的传统媒体时代,专家就像是一个定海神针,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专家发言,那么很可能就会被奉为圭臬,公众就会按照专家的建议去行动。专家两个字仿佛就代表了一种权威,一种官方,就和电视本身就代表一种官方一样。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众声喧哗,人们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快也更多,不再仅仅依赖媒体发声、专家发声。

从“专家说”的内容来看,专家的建议常常出现与公众实际生活产生割裂的情况,甚至部分建议之间互相矛盾,不具备可操作性,这也是人们不再轻信“专家说”的一大原因。新浪微博数据统计,2022年专家建议的主题涵盖广泛,既有吃饭、喝水等最贴近普通人生活的话题,也有日常起居、生育、教育、买房等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话题,可谓是操心了个遍。根据专家的建议,既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也不要在吃饭的时候过量饮水,要保证每天1.5升以上的饮水量,还要注意单次喝水不超过50毫升,连喝水好像都变成了一种模式化的高要求。那么在我们高速运转的生活下,真的有时间有精力这么精致地喝水吗?

还有经济学家建议“年轻人别在通勤上花过多的时间”,这一话题曾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二。但是问题来了,难道年轻人是故意在通勤上花时间的吗?所谓的专家忽略了最根本的现实因素,比如大城市的租房成本、现实的交通问题、年轻人的经济能力等,将通勤时间直接与个人意愿画等号,难免引起一些为了通勤而发愁的上班族的恼怒。也正是这些与年轻人现实脱节的建议,让“专家说”不再自带滤镜,反而惹来群嘲,甚至不满。

当年轻人不再专家为“神话”,一方面说明尽管专家越来越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深入了解年轻人生活的困难之处,因此这些建议很难立得住脚;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年轻人对信息有了更多自主性的筛选,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会更看重实际需求,看重信息的可操作性。

当然,由于社交媒体的特性以及人们的猎奇心理,以越官方的身份说出越奇怪的话,这类反差往往会得到很多的热度,从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感受到的都是专家越来越奇怪,公众越来越不喜欢接受专家的意见,因为互联网正不断通过热度营造的环境影响我们的感知。实际上仍然存在许多真正有效的专家建议,但是他们都被埋没在了以猎奇为主导的流量怪圈之下。

事实上,年轻人并非真的厌恶专家,而是对专家的期待和专家“何不食肉糜”言论之间的落差让他们失望。但他们仍然期待专家——真正的专家,尤其在众声喧哗之下,更需要一种专业、理性、权威的声音。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仍然具有光芒,前提是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洞察他们的痛点,而非只是凭空想象或者依靠数据就侃侃而谈,指手画脚。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具备实操性和实际意义的建议。

来源:红网

作者:覃面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656/60/1217852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