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婧(重庆大学)
12月8日,“劳荣枝在狱中读活着”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并引发热议。报道中的劳荣枝不仅讲述了自己逃亡20年做过的工作、被逮捕后在看守所阅读的书籍,还对亲戚的孩子提出就业建议,俨然一副“人生导师”追忆往昔、启示后人的模样。对此,不少网友纷纷评论对此报道感到“不适、困惑”。
困惑感从何而来?显然是媒体报道框架和受众感受的错位造成。媒体或许是想体现罪犯的“劳改成果”、报道的“独家性”,抑或是抓着人物显著性的“卖点”博取眼球,确实,该话题带来的冲击
即便冲上热搜第一,这样的新闻话题也不是百姓真正关注、真正想要讨论的。
面对法制新闻,受众更关注的是案件本身及罪犯是否被绳之以法的结果。但媒体在面对刑事案件时,很容易陷入“过细”报道的框架中。即媒体出于可读性的要求, 对案件事实的追究过细, 非案件主要事实、甚至与案件无关的情况,比如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性格爱好、成长环境、情感生活等也被纳入报道框架中,该报道中劳荣枝的“狱中生活”、此前的马加爵案等皆是如此。有网友吐槽“劳荣枝的审判之路在媒体报道中已然成为一场个人秀”,可见报道和受众的错位对案件严肃性的消解、对公众注意力的浪费的影响之大。
不止法制新闻,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框架一直在不断重构。信息源的多样化导致被传统新闻框架淡化或隐藏的信息得以传播,媒体也可以根据受众对话题的热议程度来调整报道方向。但与此同时,利益驱动下,议题煽情化、低质化,叙事戏剧化等弊病也在不断显现。标题党成群、新闻反转频频进行、争着编发“专家建议”……这些不仅是对新闻的娱乐,也是对公众的“
都说“自律优于他律”,遏制报道乱象,行业自律比他律来得见效快。要想在目前的新媒体混战中获得关注,新闻媒体需要一点变通和智慧,保持新闻的审美与旨趣,最根本的还是内容。那些低质新闻不会死,但辩证地看,臣服于流量最终也会被流量所反噬。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媒体工作者们理应担起责任,针砭时弊。新闻所报道的不是
来源: 红网
作者:林文婧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