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顺恺(郑州大学)
2022年底,山西省首次明确充分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全面加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为山西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发生历史性变化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如今,该举措实施已达半年之期,多地工程已颇见成效。(7月18日 《山西日报》)
一直以来,山西的文物保护结构如同一座金字塔,除“塔尖”的几百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数万低级别文物占据了不可移动文物的绝大多数。但因其级别较低,管护力度不足,文物保护面临许多困难。2021年,山西省因暴雨遭遇不同程度险情的不可移动文物达1700余处。这些文物因其规模小、位置分散,往往缺乏旅游开发价值。但多年来,分散在各处的古建已经和城市文化、居民记忆融为一体,要守住城市的文化底蕴,就需要在家门口做好古建保护。
低级别古建,是文物更是乡愁。我国领导人在谈到城市规划和建设时提出,要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没有成规模的研究价值,也难以用于旅游开发,似乎只是捧月的星星、衬花的绿叶。但也正因如此,低级别古建得以避免高高的景区围栏和繁杂的参观手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于文物大省的居民来说尤是如此,所谓“低级别古建”恰是童年时被当做教室的观音堂,是老人们下棋乘凉常去的老爷庙,是马路边聚了许多菜摊的琉璃照壁。这些既缺失研究价值又没有商业价值的“双非”古建,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却是家门口的“高级别”宝藏。
妙用政府债券为低级别古建遮风挡雨,是政府与居民、城市与文化、历史与未来的一次深情联动。低级别古建保护的障碍,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财力问题。利用政府一般债券改善低级别文物保存状况,守住文物安全底线,是山西政府一次创新性举措,经近半年的实践检验,也切实填补了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空白。重视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是深得民心之举,也是为城市建设添加人情味和归属感的深情举措。
想方设法保护“家门口”的文物,是对城市文化、乡愁记忆的深情守望,也折射出有关部门接地气、办实事的创新政务思维。文物保护需要细心考察、用心对待,面对未来可能出现各种困难,山西省对低级别古建保护的探索或许会有示范之效。
来源:红网
作者:任顺恺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