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洋 (西南大学)
近日,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热上映,备受好评,但孩子们在影院中背诗互动的行为却引发了网友争议。有人因为孩子们热爱历史文化而受到感动,也有人吐槽孩子们背诗导致了观影体验感降低。
公众争议的焦点在于,维护公共秩序和传承中华文化到底哪个应该放在首位?从该行为本身来看,背诗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有利于孩子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安三万里》不仅展示了唐诗的意境之美,还为观众带来了一场中国壮丽山河的视觉盛宴。在触动人心的情节,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吟诵起来,这在情理之中。
因此,公众对于背诗的孩子不妨多一些宽容与理解。正如网友所说,影院背诗是一种“中国式浪漫”。或者换一种角度来看待,将孩子们的“诗声朗朗”看作是历史群星和后代子孙的一场“隔空对话”。
但也有网友反映,影院里竟然有一些家长鼓励孩子们“再背一首”“背得再大声点”,甚至有的孩子全程都在大声地背诗。如此一来,“中国式浪漫”恐怕也变成了喧嚣之音。孩子们在合适的情节处背诗,可能会增强观众观影的体验感;但若一直持续大声地背诗,只会扰乱公共秩序,影响他人安静观影。
可以想象一下,若观影时,身旁都是此起彼伏的背诗声,观众该如何去感受唐诗之美、领略盛唐风华?
需要明确的是,影院属于公共场所,它不是语文课堂,更不是家长展现“表现欲”的地点。“安静观影,禁止喧哗”既是明文规定,也是基本礼仪。
一方面,家长要明白,孩子的成长成才除了需要用历史文化和教育学识来滋养,规则意识的培养同样不可缺少。同时,家长要厘清家庭教育与社交活动之间的边界,向孩子们传递正确的规则意识,引导孩子们遵守社会规定。
另一方面,影院在放映此类题材的电影时,可以考虑设置“亲子专场”,在影院入口摆放相关告知,工作人员也要对一直背诗的家长和儿童加以劝说。
良好的观影环境需要大家一起来维护,公众要多一些宽容,影院要多一些作为,家长更要多一些担当。大家共同努力,社会才会更文明。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和保护。但不管是进行文化教育,还是展现文化自信,这些都不是能够扰乱公共秩序的理由,不能因为“学文化”而“丢了文明”。孩子们只有在守规则之路上走得扎实稳健,未来的学习与成才之路才能更加宽阔。
来源:红网
作者:钱洋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