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周一不闭馆,是博物馆与社会需求的同频共振

来源:红网 作者:刘淑婧 编辑:田德政 2023-08-12 10:39:17
时刻新闻
—分享—

a179dd44-d5c3-43e5-854b-6b87522eba5e.jpg

□刘淑婧 (浙江传媒学院)

为满足参观需求,近日,多地博物馆调整开放时间,取消“周一闭馆”惯例。8月11日上午,陕西历史博物馆发布公告,表示“为了满足暑期公众对博物馆的参观需求,陕西历史博物馆将于即日起在暑期实行‘周一不闭馆’措施。”(8月11日 人民网)

随着暑期的来临和各种研学活动的兴起,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博物馆热”。多地的博物馆更是“一票难求”,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的参观需求,近日以来,包括南京六朝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内的多家博物馆实行“周一不闭馆”的措施。

打破国际惯例,是与社会需求的同频共振。周一闭馆是国际通行的惯例,经过周末大客流后的博物馆,需要适时休整。在闭馆期间,文物也可以得到“休息”。暑期迅速升温的“博物馆热”,一方面是文旅行业的复苏呈现出的强大的潜力,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在不断上升。面对这样的现状,博物馆打破时间限制,做出积极的探索与尝试,让市民更好地拥抱中华文化,这是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也是对“博物馆热”的真诚回应。

一器一物浓缩文化,方寸之间解码文明。在参观群体当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旺盛的求知热情之间的碰撞。对于孩子们来说,博物馆是最好的第二课堂。它能将书本中的知识更加立体地呈现在眼前,让中华民族的文脉更加清晰地被触碰、被感知。博物馆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印记,恰似在平静流淌的历史之河中投入的一颗颗石子,使之泛起涟漪。

“博物馆热”不能止于一时一事,如何让博物馆才能既“升温”又“保温”是一道课题。对于馆方来说,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当下,满足广大市民的参观需求后,更应努力讲好博物馆的“故事”。坚持守正创新,让文化理念更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比如国家博物馆的语音导览棒棒糖,将30款国博馆藏文物制作成浅显易懂的线上语音讲解,在传统的棒棒糖中加入骨传导芯片,让游客能够边吃糖边享受味觉和听觉融合在一起的交互式体验;敦煌莫高窟将数字技术融入文博,通过互动网页、小程序等技术打破了人们与文物之间的物理距离;洛阳博物馆“河洛之光”数字馆内,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文物、自己用编钟创作乐曲……立足馆内特色,积极拥抱时代、技术、游客等等,博物馆方能行稳致远。

对于参观的游客来说,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博物馆是我们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博古通今的“花格窗”。如何用这扇窗口洞察世界、对话文明,是发给每一位到馆参观者的“考卷”。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广博知识的好奇、参观的感悟思考等等都是这张考卷上的必答题。不“走马观花”,穿越时空感受古今、对话古今,用更广阔的视野,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文化软实力日益凸显、文旅深度融合的今天,博物馆和游客之间的双向奔赴将共同守护好中华文化,用博物馆这把“钥匙”打开时间的大门,让过去拥抱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刘淑婧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2/56/1294999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