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经典名著能“速食”?别让“文化快餐”消解了读书内涵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田德政 2023-09-16 20:06:12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教计划.jpg

□梁宇飞 (河西学院)

当下,短视频阅读正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短视频特有的“声光电”刺激着人们不断地刷完一集又一集。“三分钟看完红楼梦”等类似短视频屡屡出现。据一项最新调查显示,81.40%的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方式,不过也有读者认为看短视频容易让人上瘾,长期进行会摧毁原有的阅读能力。对此有专家表示,短视频能让更多人了解经典,有利于碎片化知识的传播,但短视频只是获取信息的方式,并无法替代文本的阅读功能。(9月14日《广州日报》)

快节奏时代下,短视频无疑是当下传播的主流形式,短视频同阅读结合,一方面可以扩大书籍的传播范围与大众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阅读“门槛”,给予观看者更加“即时性”的阅读体验。不能忽视的是,短视频阅读也存在“阅读浅化”,以及读者无法在几分钟内理解书本的真正内涵等不足。纸质书真的能依靠短视频阅读“速食”吗?

受限于视频长度与自媒体平台自身独特的媒介语言和表达形式,短视频阅读不可避免地带有知识碎片化的倾向。虽然相较于文字,视频中画面与声音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更加新颖,也更容易吸引受众眼球。但这种特性也是短视频在书籍解读与价值传达中的天然桎梏。很多时候,阅读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它还是一种思维的过程。理解需要时间来沉淀,读者需要自身阅历来感受书籍中的深刻内涵与文化价值。所谓“3分钟看完一本书”,不论在解读故事情节,思想内涵,文学技巧,书籍背景等任一方面都存在时间上的不充足。短视频多数时候只能做到简单概括,远远达不到教读者吃透整个书本的效果。

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曾经提出“信息茧房”理论,受推送机制的影响,短视频阅读也可能会为读者构建一个“知识茧房”。自媒体平台往往通过个人兴趣喜好进行作品推送,使得受众对于信息处于一种选择性的接受和吸收的状态,最终可能会让个人处于信息桎梏之中,反而窄化了思维,削弱了知识的接受广度。

其次,短视频阅读的“低门槛”不仅作用于受众,对于部分书籍解说博主也是如此。博主素质良莠不齐,在解读方面不免会出现理解偏差甚至认知失误;对于书籍的解读会出现情节大于内核,甚至过度通俗化、段子化、泛娱乐化的倾向。同时,短视频的“上瘾性”会造成思维缺失,博主解说的“先入为主”构成了读者对于书籍初步固定的印象(但也是最为深刻的印象)。这种信息传达建立在其自身对书籍“二次加工”的基础之上的,很多时候都蒙上了一层主观“滤镜”,可以看作是供读者自我参考的“一家之言”。但如果“偏听偏信”,读者在看完短视频过后就很难沉下心来去体味纸质原著,也很难有自己的感悟与收获。“快餐式阅读”失去的不只是完整的故事情节,还有读者自己的思考。

在自媒体时代下,短视频阅读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发挥其积极作用要扬长避短,改善内容表达方式,在传播中避免泛娱乐化趋向。博主在进行作品制作时要精益求精,加深内容理解,不为了博流量而刻意浅化书籍内容。应当明白,书籍解说对于部分群体来说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博主要坚持正确导向,明确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不能“带偏”受众。读者也要加强自身知识积累,明白短视频阅读不能取代纸质书籍,“文化快餐”也不能代替“文化主食”。

总而言之,我们承认短视频阅读对于扩大知识传播与普及过程中的有益一面。数字技术,自媒体作为广泛传播的辅助手段,能让更多人“了解”名著,起到引导作用。“几分钟看完一本书”固然可以成为忙碌生活的一种调剂,但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会读书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尤其是在现代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在书籍阅读中缺失了“思考”这一环节,那么又何谈感受、收获与体会?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3/50/1305838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