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凌志(安徽师范大学)
一把剪刀,绘出浓浓的年味;一张剪纸,承载着美好祝福。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职工郭健美把对旅客的祝福化作一幅幅精美的剪纸艺术作品送给南来北往的旅客,祝福旅客一路平安,把新春的祝福带回家中。(1月12日《中国青年报》)
今年春节,是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的第一个春节。今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后,返乡热潮也如期而至。据统计,春运第一天,就有3473.6万人次,远超去年同期;通关口岸,也有大批境外务工者回国过春节……今年注定是一个热闹的年。而剪纸是非遗符号的载体,但旅途中的剪纸更是心意的载体。中铁济南车站在这样的归途上,赠送一份传统而精致,美好且红火的祝福,不得不承认,这份礼,真是送出了心意,送出了格局。
无巧不成书,这并不是剪纸艺术与车站第一次摩擦出火花。在去年的2月份,也是正值春节期间,一幅由非遗传承人叶文运等人联合打造,历时8个月之久,长达400多米的剪纸作品——《山海苍南》在高铁苍南站广场亮相,苍南的自然风光,苍南人民的美好生活及禳灾祈福等当地民俗文化被囊括其中。长长的剪纸作品出现在市民眼前时,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科技感扑面而来,当红彤彤的剪纸作品遇上喜庆的日子,令人震撼之余,多了一股对新年生活的期待。
无论是一年前的《山海苍南》,还是今天的现场制作赠送,剪纸正在让我们的新年生活更加丰富,一股独特的“年味”正在悄然传递着。正如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所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剪纸作为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同时也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的剪纸作品可以追溯到北朝时期,即公元386一581年。我们的先祖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早在纸尚未出现时就已流行,用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树叶上剪刻纹样。一张张看似单薄的剪纸,恰是劳动人民朴素智慧的直接体现,更是中华文化深厚积淀的有力证明。
近年来,总有人抱怨年味淡了。其实在我看来,年味并非淡了,只是换了一种形式重新陪伴在我们身边。虽然我们多了放炮竹的限制,少了出门贺新春的次数,但是,我们仍可以凭借不变的真心,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嗅到“新的年味”。剪纸传心意就是强有力的证明,这股年味是五千年文明的沉淀,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感慨,它虽不如鞭炮的火药味刺鼻,但它绝对足够震撼,足够沁人心脾。
非遗作品带来的“新”年味从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来自人民群众的创造中,也必将反馈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就拿今年的春节举例:在金华浦江,非遗是“板凳龙”重出江湖,当地村民们搬出了一条沉睡了30年的巨龙,据了解,“迎龙灯”是当地最热闹的活动之一,今年新年不少村恢复这一传统,让“龙爷爷”再次出山;在宁夏石嘴山市,非遗是舌尖上挥不去的记忆,在展示地方传统美食的大会上,黄渠桥爆炒羊糕肉、扁豆凉粉、李记拆烩羊蹄……来自石嘴山的20余种美食集体亮相,银川等地的非遗美食也在现场展出,让人垂涎欲滴。非遗还是芜湖的许镇马灯展演,欢快飘逸;是潮汕飒爽的英歌舞和精彩的舞狮表演;是苏州的桃花坞年画,江南韵味十足;更是湖南铁花艺人现场“打铁花”,引得“火树银花满天星”……
我们相信,传统的艺术庆祝传统的节日,就是最新的潮流。感谢郭健美,感谢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他们这一次小小的举动,让我们看到了春节的魅力,看到了非遗的魅力。在赠送剪纸现场,有许多小朋友选择亲自尝试,并带回了可能是人生中的第一幅剪纸作品。当古老的艺术碰上年轻的生命,一定会继续擦出火花。此时此刻,古老轻薄的剪纸,正搭乘着飞速的列车,带着沉甸甸的希望,驶向祖国各地,飞入千家万户,非遗带来的“新年味”也将随之飘散,飘入我们心间。年味不曾减淡,只是更加醇香,更加耐人寻味。
来源:红网
作者:叶凌志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