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睿鸫
甲方(孩子)不得在周一到周五使用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周末使用不超过1小时;乙方(家长)以身作则,不沉迷于手机,不得在甲方学习时看手机——新学期开始,杭州一所中学的400余名学生全部签署这样一份《电子产品“断舍离”协议》。(3月2日 澎湃新闻)
这份“断舍离”协议,让家长和孩子共同签订手机使用公约,规定家长要以身作则,带头不做“低头族”,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这不仅有利于形成家校共治,使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实现无缝衔接,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健康成长,也助于让家庭成为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主战场”。
有不少孩子之所以对手机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长本身就“机不离手”,吃饭、睡觉、上厕所等这些时间,都在玩手机,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错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这一条法律条款,意味着防沉迷的责任正在从防沉迷系统构建层面,转向家庭层面,这就要求,在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方面,家长要具备文明的网络素养,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表率,形成良好的示范。
显然,孩子与家长都与电子产品“断舍离”,让家长由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评判者,直接变成参与者,身份角色的有效转换,既容易赢得孩子的鼎力支持与积极配合,更契合了国家法律的精髓。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这份“断舍离”协议外,学校还给同学们发了一份文明使用手机的倡议书,家长可以和孩子订一些奖惩条款
此外,倡议书还特别建议家长放下手机,与孩子积极开展亲子户外活动,比如共同养护绿植,见证植物的成长;学做一道来自家乡的美食,感受食物的魅力;学做一项家务,提升自己的生活技能;参与一项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服务你我他,为社区进行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等。
也应看到,不管是《电子产品“断舍离”协议》,还是文明使用手机的倡议书,两者都属于倡议性质的,没有任何强制性,以及第三方有效监管,更多地依靠自律,在家庭中,往往只能是愿意遵守的父母才会去执行协议,而在不愿遵守的家庭中,极有可能被沦为一纸空文。
当然,在电子产品无孔不入的眼下,杭州中学这份“断舍离”协议,在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方面,是在探索一种权责界限更加清晰的家校共育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大胆尝试。
来源:红网
作者:吴睿鸫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