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甜(复旦大学)
又是一年清明时,殡葬话题再次成为热点。近年来,海葬等新型殡葬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逝者和家属接受,目前北京地区集体海葬已排期至2025年。国家政策倡导、群众观念更新,这一生态之选的升温似乎不难理解。但除此之外,费用,也是其背后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现在买个墓地太贵了”“经济条件不宽裕,海葬免费还有补贴”,海葬相关报道中不少受访者的心声,似乎多少透出几分无奈。相比于动辄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传统土葬,多地的免费海葬措施及本地户籍集体海葬补贴无疑大大降低了安葬成本,增加了海葬的吸引力。
事实上,“天价殡葬费”已是近年频现、久治不愈的行业顽疾。漫天要价、私立名目、重复收费等各种行业乱象层出不穷,让无数百姓在这件“人生大事”面前苦不堪言。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殡葬服务本应是带有人文关怀的人性化服务,却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成了暴利产业,甚至不惮触碰法律法规红线,这首先是中国传统伦理和殡葬习俗之下家属心理被“狠狠拿捏”的结果。让亡亲尽快入土为安的恳切心愿和慎终追远、逝者为大的传统观念成了某些殡葬企业肆无忌惮“敲竹杠”的砝码,即使价格离谱,悲痛未消的家属们也很难做理性的“消费者”,往往会噙着眼泪照单全收。
其次,信息不透明的行业特点为殡葬企业定价虚高打了掩护。很多殡葬企业在当地市场占有垄断性地位,加之行业相对冷门和封闭,多数人在办理丧事时并不清楚相关事宜的实际成本和合理价位,既无法价比三家,又不知利润空间,只能在信息壁垒面前硬生生被“宰”。
此外,业内政府指导价和具体监管标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殡葬事业的公益属性决定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不能听凭市场,而需要政府部门介入,切实规范定价机制,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有案例显示,停尸费、工人抬尸费等项目收费正规,这是因为背后有明文规定和民政部门指导价,而余下的广大指导价空白区无疑给了医院和殡葬服务公司乱收费的可乘之机。不仅如此,涉事机构大多不会公示价格,如果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在查处时也容易陷入被动局面。
由此,有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厘清收费标准,加强监管治理,补上政策和管理的漏洞,别让“白事礼仪”沦为“黑色生意”。而对于老百姓而言,遇到不合理、不合规的情况要勇于监督举报,千万别耽于悲痛、碍于情面而忍气吞声,“做孝子”不靠“砸银子”,积极维权绝不会“丢面子”。
最后,希望海葬等生态安葬方式能为更多人认可和接受,但那最好是节约资源、崇尚新风、追求浪漫的从心之选,而非在天价殡葬服务费压迫下的无奈之举。
来源: 红网
作者:陈思甜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