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慧敏 (郑州大学)
近日,荒诞现实主义电影《河边的错误》在全国上映,其扑朔迷离的剧情引发巨大的反馈热潮。透过影片解析,观众们在试图捋清剧情的过程中“细思极恐”,特别是由网友自发创作的规则怪谈“欢迎各位游客来到万宁县”,更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刷屏了各路社交媒体,进一步增加了影片的悬疑色彩,激起大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其实,在此之前,在国内互联网广泛传播的“动物园怪谈”“图书馆怪谈”等等,都早已展现出规则怪谈的独特魅力。这类怪谈通过第三人称叙述和侧面表述手法所呈现,多条规则之间极为相似但却不同。一方面,规则存在的矛盾,致使读者产生混乱、质疑,做不到完全地“遵守规则”;另一方面,受到反复出现的规则的暗示,读者因难以理解规则感到焦躁不安,恐惧也就此深埋心中。
而《河边的错误》恰好是天选的改编题材,影片人物相继遭遇离奇的死亡,主人公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最后精神陷入荒诞,分不清真实与幻觉。有人表示,“整部电影画质很老旧,很中式梦核,而二创的规则怪谈更让人汗毛直立。”网友以规则怪谈的形式,将《河边的错误》的剧情改编为一套逻辑自洽但又自相矛盾的规则,进而窥探角色内心,构建出一个超脱于原作的诡异世界。
与读原著、看影片相比,读者一旦跟随着规则对真相进行挖掘,便会陷入相悖的思维怪圈中难以自拔。前者调动听觉和视觉进行沉浸式感知即可,而后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推理猜测,这也促使读者还原故事原貌和思考人性复杂,自身的情绪体验也由从理性变成了恐惧和惊悚。
但值得注意的是,规则怪谈的本质不是传递恐怖,而是在恐怖中细思人性。《河边的错误》的规则怪谈,看似在探讨一个完整证据链上的故事,实则是探讨真相的迹与虚——杀人犯“疯子”的疯狂行为,也引发了警察的疯狂。面对符合人物逻辑却又无法解释的规则时,读者所产生的亦真亦幻的既视感,无形之中给自身的精神世界带来极大冲击,也就是“污染”,以此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与细思极恐的恐惧感。
正如影片宣传语所言“没有答案,不如发疯”,而“发疯”内核正是人。由《河边的错误》衍生出的规则怪谈,正是对某种集体意识的表达与反映。尤其是有关“疯子杀人”的规则,寓意了非理性的原始本能,表示了“疯子”这类群体对社会文明和秩序的冲击以及破坏。让读者在感受到恐惧时,也不禁产生对理性体系崩塌的忧虑,并由此映射现实的“发疯文学”。
而对影片来说,规则怪谈的二创无疑助推其热度与传播度的提升,不仅打开梳理故事逻辑的新思路,也对情节作出全新的诠释,也激起人们对“哪条规则才是正确的”的思考,让热衷于解谜的玩家对其背后的真相进行持续讨论。
总的来说,荒诞也好恐惧也罢,“规则怪谈”更多是出于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深度剖析而存在。面对理性至上的压抑,人们在怪谈中反思自我,并重新审视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合理性。但规则怪谈毕竟是小众文学作品,切不可投入太多精力沉迷其中,还是要回归现实,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人生。
来源:红网
作者:杜慧敏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