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涛 (暨南大学)
近日,由新京报书评周刊在知乎平台发起的提问“文科博士毕业成廉价劳动力,面临市场供大于求、年龄歧视等问题,过剩的文科博士,何去何从?”引发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已有424个回答。同时,11月11日,澎湃新闻在“圆桌”发布了“如何看待文科博士毕业后成‘廉价劳动力’?”的讨论。寒窗苦读多年,文科博士毕业后却只能“沦为廉价劳动力”,听上去似乎让人泄气。
文科,准确来说是人文社科,包含文史哲等人文关怀较强的人文科学和经管法、新闻传播等应用导向较强的社会科学,与注重实证主义,强调数理逻辑和实验验证的理工科不同,人文社科特别是文史哲等人文科学总体在研究上注重个人解释和逻辑思辨等方法,研究的问题也多是在常人看来比较“务虚”的问题,与生产生活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因为不像理工科博士掌握可以直接应用在工作上的数理技能和设备操作技能,文科博士的毕业流向也较为单一,往往只能进入高校或者选择考公务员。随着中国博士年培养量突破十万,而高校教师岗位却没有以同等的速度增加,博士面临恶劣的就业环境。与此同时,中国高校大多为理工科大学,文科教职岗位有限,本就就业面狭窄的文科博士需要面临更残酷的竞争,十几名文科博士竞争一个教职岗位是常有的事,因此许多文科博士毕业后难以拿到正式教职。在待遇方面,由于普遍缺少劳务津贴和横向项目,文科博士在就读期间的收入普遍少于理工科博士,即使在进入高校就职以后,文科教师所能得到的项目资助费用与收入也要远远少于理工科教师。
既然文科博士面临如此窘境,为何还有许多文科博士奋不顾身地往成为“廉价劳动力”的火坑跳呢?
其实,大部分文科博士在高中文理分科选择文科时便已经意识到自己走上了一条狭窄的道路,将来很可能面临就业岗位和薪资待遇不如选择理工科的同学的情况,他们坚定自己的选择,并最终走到了“文科博士”这条不归路上,而支撑他们一路走来的很大程度是对文科的热爱。虽然相比理工科,文科看上去显得不够“硬核”和“高科技”,“产学研”转化能力也不明显,但人文社科也有其独特的魅力。文科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反思精神,关心人类和社会的命运,在现代科技席卷全球的今天,文科会思考现代科技让人们失去了什么;文科追问人生的根本问题,生与死、爱与恨、人生的终极意义都是文科思考的话题;文科重思辨和批判,许多问题在文科学者看来没有标准答案,虽然不能直接作用于生产,但文科在建设与丰富人类的精神文明上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即使知道自身面临的窘境,许多文科博士也甘之如饴。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首先需要考虑生存问题,在读文科博士之前仍须三思而后行,如果没有足够的兴趣和能力还是不要轻易选择就读文科博士,在经济条件不佳时也可以考虑在工作后继续攻读文科博士。但当反复叩问自己的内心,检视自身能力,确认自己想成为并且能成为一名文科博士时,那么也大可不必理会让人泄气的言语,毕竟,读书不为稻粱谋。
来源:红网
作者:曾晓涛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