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伟
近日,由新京报书评周刊在知乎平台发起的提问“文科博士毕业成廉价劳动力,面临市场供大于求、年龄歧视等问题,过剩的文科博士,何去何从?”引发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已有424个回答。同时,11月11日,澎湃新闻在“圆桌”发布了“如何看待文科博士毕业后成‘廉价劳动力’?”的讨论。寒窗苦读多年,文科博士毕业后却只能“沦为廉价劳动力”,听上去似乎让人泄气。
今年来,本科生考研热度飙升,即便是硕士研究生就业也不容易,“考博”成为硕士毕业后的一大热门选择。博士的供给量正在增长,然而社会的需求消化量并未跟着增长。特别是文科博士在就业上面临着瓶颈。一方面是就业并未如以往一样顺畅,尤其是高校对文科博士的吸纳能力减弱;另一方面则是一定程度的“错配”,“博士当城管”“博士争当中小学教师”之类的新闻冲击人们的认知。文科博士到底是不是正变得廉价?
关于文科博士的出路问题,几乎就是不久前考研专家张雪峰引发的“新闻专业前途”问题讨论的延续。当时聚焦在“诸多文科专业对口的职业式微乃至萎缩问题”“高校文科生培养普遍还不够接地气”“ChatGPT带来的工具性知识贬值”等问题。那么现有的文科博士培养,是否有类似问题?相比现在比较好就业的工学博士,文科博士培养似乎对实验室配置的要求没那么高,比较重视高深理论研究,在回答科技变革发展带来的新话题新课题上,解释力、解决力有待提高。
文科博士的“被标签化”,本身即是问题。即便是在今天,文科博士的门槛依然不低。获得博士学位的人被誉为“为人类创造了新的知识”,至少可以做到独立完成研究,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文科博士在逻辑训练上的优越性,不言而喻。然而,当今世界无论是物理世界还是人文世界的研究,大多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相比工学、理科博士,文科博士的培养一样要回应前沿问题,尤其是ChatGPT在模仿文科逻辑上已经占据算力优势的大背景下,文科博士如何“避免被ChatGPT颠覆”,是个迫切难题。
文科博士的就业岗位萎缩,或者说就业窄,与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文科学科“与时俱进的力度还不够”有一定关系。当高校文科教学科研人员,只是满足于书本或者现有理论,很容易“被社会边缘化”。不少文科专业的老师,只搞研究,不管实践,譬如当下普遍的“教新闻的自己不搞新闻”“学新闻的以后不从事新闻”。科技变革发展,ChatGPT正在接管程式性工作,文科研究和实践相应获得更好的课题和领域,直面之,破题之,拥抱之,解决之,文科博士必然有大显身手之处。
文科博士不是廉价,而是要学以致用。论文写在大地上,从培养端、供给端入手,需求端的萎缩与供给端的不振也有关系,回答好现实之问、时代之问,文科博士必然还会“香起来”。
来源:红网
作者:程振伟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