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逆风翻盘的黄凯,启示原生家庭并非绝对桎梏

来源:红网 作者:潘婷 编辑:钟星月 2023-11-14 22:07:13
时刻新闻
—分享—

第九届评论之星.jpg

□潘婷(湖南女子学院)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在当下教育界和网络舆论中,这个话题一直都是被讨论的焦点。

最近,在求职类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五季中,在清华大学攻读法律系硕士研究生的黄凯成为了被热议的对象。他出生后,就被父母认为是累赘,从小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他奋发努力,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而本科医学专业出身的他,此后又放弃了医学康复的“铁饭碗”,追随内心志向转读法律专业;他在考研的道路上苦苦坚持五年,才考取自己梦想中的高校和专业。

没有良好的原生家庭背景,他却也一步步走向自己理想。这也让我重新审视原生家庭与孩子成长之间的内部逻辑。我以为,原生家庭会影响一个人的过去,但不会决定未来。黄凯,从小就被父母抛弃,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直到去年27岁才加上母亲的微信,可却被告知“不要打扰她的生活”。父亲在他18岁前回家的次数不超过五次,在重新组建家庭后,却让他帮忙带同父异母的弟弟。更让人心痛的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在外人面前说“他是村里的孩子”。在节目中,黄凯用最平静的话语说出了自己曾经的伤痛。作为观众,我们也许会心疼黄凯的经历,但永远无法感同身受。为人父母,如果没有做好准备,请不要生下孩子。父母,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份责任。我想,这样的言语伤害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是一个致命性的打击,更会成为孩子幼小心灵中一道永恒的伤疤。

2016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调查显示,68.6%的受访者热爱自己的原生家庭,54.5%的受访者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感到依恋,40.6%的受访者为自己的原生家庭自豪。不过也有受访者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抱有痛苦(12.4%)、厌恶(8.5%)、淡漠(7.2%)的感觉。原生家庭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指的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与结婚以后组成的新生家庭相对。原生家庭的气氛、习惯、家人互动关系等,不但影响子女的人格和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们日后在新家庭中的表现。研究指出,原生家庭对个人的认知行为、个性,包括未来的整个人生都会有很大影响。

有人会带着原生家庭的伤痛恶性循环,而有人则将它变成勋章。正如黄凯,尽管命运坎坷,但仍旧对世界抱有希望。他在和自己的带教老师谈论自己的家庭时,没有吐露出一点对任何人的恨意和愤怒,也许是在慢慢释怀,他接受了现实,但却从不认命,他正在一点一点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选择不了父母,选择不了出身,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苦难时的态度,可以选择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同样的出身环境,会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显然,那些选择自我救赎、自律努力的人最终会掌控自己的人生,从原生家庭的茧中奋力挣脱,活出了自己喜欢的模样。

对黄凯来说,原生家庭的痛并没有使他放弃自己,反而成为了他前进的不竭动力。罗翔老师在法考培训中讲过:“原生家庭不好的人,慢半拍或者慢几拍已经很优秀了,别责怪自己,因为别人在成长的时候,你还陷在原生家庭的内耗里,别人在搞事业的时候,你还在搞自己。”我们未必要像黄凯一样优秀,但只要想挣脱原生家庭的枷锁,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把钥匙。

在节目最后,我看到了一个关于黄凯的评论:他集齐了所有反派的条件,但他却想成为超级英雄。而我觉得他更像是沼泽地的向阳花,泥泞难行,却温柔坚定向光而行。不曾因苦难而怨恨,不曾自暴自弃,他深知黑暗独自前行的苦,鲜明感受与别人的不同,拥有的温暖与爱很少,依然让自己用温柔、耐心、勇敢,努力去为人生铺路。

原生家庭是因,但不是果。不是所有不好的因,一定会结恶果。只看在因之后,你为了那个果做了些什么。所以,最重要的不是因,而是在因果之间你的选择与努力。人生来就不公平,我们选择不了因,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结果。

来源:红网

作者:潘婷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55/58/1325974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