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艳艳(湖南师范大学)
近年来,“纸性恋”现象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将情感寄托于虚拟人物身上。11月26日,“纸性恋”这一词条登上微博热搜,再度引发讨论和争议。众说纷纭之下,有人对此表示尊重,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种行为难以理解,是偏执、虚幻、不负责任的。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纸性恋”已经成为青年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仅代表着二次元文化的流行,更与当代青年的成长环境、情感需求和社交情况密切相关。基于此,笔者认为,与其横加指责和不解,不如从现实世界入手,溯及这种跨次元情感产生的原因,从而理解年轻人们对“相恋”的新型定义。
“纸性恋”的说法来自日本二次元的虚拟世界,在日语中又被称为二次元禁断症候群、二次元情节。这指的是一个人对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的英文合并缩写)作品中的虚拟人物产生爱慕情感,极端者还会对现实中的人几乎不产生或完全没有兴趣。
从客观的社会经济因素来说,比起爱真人,爱“纸片人”更加轻松。在现实环境中,相恋要考虑双方的喜好、情绪和经济状况等,现实因素和复杂人性往往需要人们在处理一段关系时,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成本。而“纸片人”是根据需求被创造的内容,在各种各样充满想象力的人物设计中,人们很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从而满足对另一半完美主义地想象。“纸性恋”作为一种抛却身体依托的单向情感投入,人们在其中体验到的情感大多源自自身反馈,不用有心理负担或担忧现实因素,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也能自由把控。同时,对“纸片人”的喜爱也能延伸到现实中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正向回馈。例如部分人因为对“纸片人”的喜爱而自发学习动漫创作、绘画、剪辑等技能,丰富自己的职业选择与经济收入。
社交媒体环境为“纸性恋”建立了次元之门。在社交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动画、漫画、游戏、小说作品的接触不可谓不多。在与虚拟世界接触的过程中,即便知道某些事物是虚构的,拥有共情本能的人们依然以一种真实的方式体验情感,并且不可避免地因为其中某个人物的人生历程或性格特质产生触动。很多人都可能在某一刻对“纸片人”寄托感情,而当这一瞬间的悸动经过多次幻想赋予了虚拟角色更加丰富的性格特征时,这种情感就打破了次元壁垒,变得愈加真挚而持久。从主观体验来说,“纸性恋”也的确能给人带来快乐、甜蜜、满足等积极的情绪体验。除了满足人们对爱情的想象之外,“纸片人”呈现出的某种状态或者相关的衍生作品,都能给人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
诚然,“纸性恋”们可能单方面地爱着一个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人物,但爱与存在并不冲突,这种情感在真挚程度上与现实情感并无二致。它的产生与社会情景有着必然的关联,它的存在让一些孤单的灵魂有了情感依附,这种跨次元的爱应当像现实情感一样得到尊重和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情绪需求,但是当对虚拟人物的喜爱程度越来越深,部分人可能会在认识上消解现实亲密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更深层次的孤独和社交功能的阻碍。因此,如何更科学合理地处理二次元和现实世界的关系,需要更进一步地考虑。
来源:红网
作者:黄花艳艳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