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基础教育中推行思考能力培养,难在哪里?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张瑜 2023-11-23 19:56:02
时刻新闻
—分享—

评论之星3.jpg

□梁宇飞 (河西学院)

近期,《中国教育报》发表了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香港中文大学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唐江澎题为《学校教育改革创新难在哪里》的署名文章。(11月22日 澎湃新闻)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一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两大难题,即社会核心价值和教育指标在教学操作中的创造性转化的难题,以及更偏向通识教育模式的思考式学习同应试目标的动态平衡问题。文章还认为,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着强调记忆而非思考,强调理论而非应用的问题。教育者既面临着适应高考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

基础教育中推行思维能力培养的困难,在于其本身与传统教育评价机制和人才选拔标准兼容的过程中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当下,高考成绩仍然是学生个人能力的主要评价依据,这点不可否认。尽管“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式存在短板,不够全面客观,也加剧了现阶段的社会竞争,造成了“脆皮大学生”等一些社会问题。但高考选拔制度仍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在基层教育工作者看来,推行基础教育中的“思考”,势必会挤占学生“记忆”的时间。在既有发展轨道和竞争机制下,“思考能力培养”这一教学方法面临着效率与收益的不足。“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教育方法改进在执行上还是要坚持“成绩为主,以思促学”。要解决好思维能力培养与学生上升通道之间有效对接的问题。

培养思考之“难”,也在于这种活泛的学习方式和培养方式考验着学生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强调学习中的任务驱动与问题导向,开放讨论,必须建立在师生都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文化底蕴和人生阅历的基础之上。思考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但思考能力的培养不是一种顿悟式的活动。不论是中国固有的直觉式感悟,还是西方侧重逻辑层面的思考,都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作为支撑,都需要一步步铺垫方成。这不仅要求教授者具有系统和科学的培养企划,也要求有一个完整的思维培养体系和教育大纲作为支撑。

从应试到思考,这是一种思维的进步。古希腊称哲学的本质是“爱智慧”而非“智慧”,可见二者不能等同。智慧是一种实际的,应用性的智能。而爱智慧意味着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前者注重应用,更加固定。而后者则是思想维度上的进一步跃升。教育创新过程并非坦途。教育方式要改变,不仅学生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适应阶段,基层教师也要考虑在思维引导中“度”的问题。既不能固化思维,又不能浅化思想,固化思维会抹杀创造和探索的萌芽,而思想浅化又会消解思考的内涵和深度。

同时,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与发展的不均衡也是造成在基础教育中难以推行“思考式”“应用式”学习方法的重要原因。兴起讨论研学实践之风,要资源,要良师,要思想氛围,三者缺一不可。这涉及到教育公平和各地区教育资源调配的问题。对于经济较为发达,教育资源丰富的东部地区,尚存在开展思考、讨论、实践式学习方法的可能。但对于教育较为薄弱的中西部地区来说,铺开此类学习方法存在一定难度,且也面临着当地学生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上的难题。“教育的本质是教会人思考”,目的是将通识教育与应试技巧相结合,发挥二者各自的长处和优势,但建立这样的培养体系也要考虑其背后所需的资源和厚重底蕴。

路漫漫其修远兮,现行“唯分数”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改革创新之路依然长远,仍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克服。基础教育不能缺失思考,同时要服从客观实际。应当在教育过程中把思考运用同应试技巧有机结合,并且在育人目标和教育重点上实现平衡。我们呼唤给予学生一个更加宽松,有利于阐发思考的学习氛围。但推行素质教育,重视思考能力培养,也不代表它们就要走向分数的对立面。唯有坚持走科学育人之路,才能为社会面输送更多基础扎实,能力全面,身心健康,敢于担当的人才。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55/67/1328975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