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怡玲(郑州大学)
近日,在浙江卫视最新一期《王牌对王牌》节目中,节目组为了给关晓彤庆生,先整蛊关晓彤,让沈腾在把一个号称十分珍贵斥资上亿的光盘递给关晓彤时故意摔碎,并引导关晓彤让她以为是自己的错。正当关晓彤手足无措被吓哭时,节目组将精心准备的蛋糕送到舞台上。
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对关晓彤的遭遇表示同情,并斥责节目组过分整蛊。庆生惊喜,最后的结果应该是高兴。但先将整蛊对象弄哭再送上“惊喜”的蛋糕,这种过度的“欲扬先抑式惊喜”方式,我想对于当事人来说惊吓可能会大于惊喜。诚然,节目组所安排的一切是为了给关晓彤庆生,用“意外”来制造高情绪点,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惊喜不应该重在“喜”吗?如果惊喜的“惊”超过了“喜”,那这准备的惊喜是否便偏离了其初衷呢?
生活中,人们总喜欢惊喜。因为意料之外的事情,特别是好事情,能调动我们更高的情绪。由此延伸,人们也喜欢一种“欲扬先抑”的惊喜方式,比如先假装忘记今天是朋友的生日,然后在晚上突然出现给他庆生。就像“打个巴掌再给个甜枣”,先让当事人处于低情绪状态,再用惊喜刺激出高情绪,强大的情绪落差会使得此时的情绪高于正常惊喜状态下的情绪。欣喜、感动、激动……美好的情绪交织,朋友间友谊更加深刻,这或许是“欲扬先抑式惊喜”所期望的结果。但是,有必要吗?
为了让对方拥有比自己想象中更高的情绪状态,故意去冷落,故意开玩笑,让对方陷入失落、伤心、沮丧甚至是生气的坏情绪中,到最后再说“surprise”。对自己而言,最终对方高兴了,自己也高兴了,即便自己似乎做过火了,但是出发点是好的,似乎没什么问题。但于对方而言,现下的高兴是有了,那前面铺垫的坏情绪算什么呢?为了获得一个小时的高兴所以要体验几倍时间的悲伤,如果当事人可以选择,我想他们宁愿要普通的快乐,而不是体验一天的坏心情再得到大大的“surprise”。
我们喜欢惊喜,因为它是意料之外的可以带给我们突然的喜悦。而我们尤其喜欢的或许是叫作“小确幸”的惊喜。可能没有那么让人意外,甚至可能会被隐隐猜到,但是却能给予我们美好的幸福与满足。而“欲扬先抑式惊喜”虽然给予了快乐,但情绪的快速转换,悲后又喜,容易让人产生疲惫,朋友之间也容易产生误会。过度地开玩笑作戏,让当事人陷入强烈的坏情绪中而沾沾自喜者,不过是自我感动的乐子人。
我们喜爱惊喜,看重的是“喜”,而不是“惊”。而我们喜爱的“惊”,可以是涓涓细流“小确幸”式的,也可以是“惊天动地”般完全出乎意料的,但绝不是以伤害朋友情绪为代价换来的“惊”。
来源:红网
作者:任怡玲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