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momo”大军盛行:匿名社交背后的“大隐于网”困境

来源:红网 作者:肖雨 编辑:胡书铭 2023-12-13 16:03:34
时刻新闻
—分享—

第九届评论之星.jpg

□肖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近日,一大批ID为“momo”、头像统一为粉色小恐龙的用户出现在了网络中。

“momo”最初来源于社交媒体平台授权的原始登陆机制,是新用户注册账号后自动生成的默认信息。就像很早之前的“佚名”一样,不是某个人的特定署名,而是一种网友们用来匿名、隐藏在群体之中的方式。虽然个性化的网名也是一种匿名马甲,但是根据越来越厉害的算法推荐、过往的网络痕迹,个性化网名也会被熟悉的人推测认出身份,有时甚至会遭遇“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披上“马甲”,泯然众“mo”,有了集体掩护的身份,可以极大减轻社交压力。

“momo”化实际上就是为了防止成为他人评价或攻击对象而做出的“自我匿名化”的防范举措。一方面,它能够借用统一化的符号体系来遮蔽自身的现实身份和个人隐私信息,通过主动匿名化的方式在透明、赤裸的网络社会中进行自我保护;另一方面,这种行为能够让用户隐匿自己的现实身份,不再受现实人际关系所累,营造了一种放松的互动环境。“momo”的出现是当今用户主动反抗网络暴力与隐私泄漏的体现,它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一条独特的,在数字空间中生存的有效途径。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momo”大军,这场集体行为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他们在这个行为里寻找着群体认同感,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场赛博朋克式的数字狂欢。可以说,“momo”的出现意味着网络时代下公众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密切关注,同时也有着主动避免因为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内容被“人肉搜索”或网络暴力的可能性。

但是,匿名化和群体行动仍然存在着隐患。成为momo之后究竟是为了保护自己,还是有可能变成“披着羊皮的狼”,这点很难界定。匿名化若是对自身的保护倒也无可厚非,但要是通过这种群体一致的“momo”大军,掩饰自己的身份,并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和网络辱骂行为,就违背了“momo”的本来意义。实际上,momo也为网络暴力和恶意中伤、攻击提供了新的途径,在匿名化的保护作用下,个体会更加肆意地攻击他人,并且容易成为乌合之众,受“法不责众”的群体思维影响,失去了前台身份,本质上就是失去了很多针对这个身份角色的道德与法律约束。这样的重新匿名化方式使用户得以在千篇一律的“momo”形象之下肆意、恶意中伤或攻击他人,也不必承担暴露风险,继而更加放纵和猖獗,也更容易失去对社会规则和道德秩序的敏感性。

“momo”的匿名化是网络用户应对网络暴力的方法之一,它代表着害怕受到关注,又害怕遭到“人肉搜索”的危机感。其中,“momo”的匿名性可能造成的伤害,实际上也是当前网络社会中始终没有有效回应的问题:如何界定网络暴力、如何把握实名制与隐私之间的关系、如何遏制网络暴力。momo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网络暴力与个人隐私安全的问题,因此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效解决,就需要实名制、需要更规范的法律体系和平台规则的约束。

来源:红网

作者:肖雨

编辑:胡书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56/57/1335039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