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萌馨 (青岛大学)
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全国妇联联合举行了“推进移风易俗 治理高额彩礼”新闻发布会,发布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最高法同时呼吁取消“高额彩礼”: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于是近日一条名为“最高法院呼吁取消高额彩礼”的微博登上热搜。很多网友认为应该取消,有些网友认为可以有但不宜过高,还有一些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这会减少对女性的保障。但是,问题在于他们只关注在是否取消高额彩礼,而忽略的整个事件本身的出发点。
首先,从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本身出发,征求意见稿中有明确表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一方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另一方请求返还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并表示判断彩礼数额是否过高,可以参考彩礼给付方所在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给付方家庭经济情况等事实,并结合当地习俗确定。”
可以看出,该意见稿充分地尊重了地方习俗和群众意愿,其目的并不是取消彩礼,只是想要为近些年出现的一些“恶意索取高价彩礼”“以不正当理由要求返还彩礼”等事件提供法律基础和保障。我国法律不禁止收彩礼,但禁止借彩礼为名买卖婚姻、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因为“高额彩礼”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年轻人走入婚姻的禁锢,违反了年轻人倡导自由恋爱的初衷。所以,总的来说,该意见稿的目的并不是网友们所探讨地那样“是否取消高额彩礼”,而是为公民自由恋爱、婚姻的稳定幸福提供多一层的保证。
再回归到彩礼本身,为什么大家会对于彩礼的价格以及是否应该取消彩礼有如此大的争议呢?由于近些年社会不断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许多习俗与过去有所出入,所以大家对于彩礼的认知开始有些模糊不清,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彩礼问题”的争议。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局限于表面的数额,应该关注彩礼背后所代表的真正意义。
彩礼不是评判爱情的工具,而是幸福的另外一层保障。彩礼来源于我国古代婚姻习俗中的“六礼”。作为我国婚嫁领域的传统习俗,彩礼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但是近年来,彩礼数额却持续走高,有人把彩礼的数额作为男方对女方爱情的证明,甚至会与他人攀比。诚然,彩礼确实可以体现男方对于女方的诚意,但是如果单从数额的角度出发便毫无意义。我们应该去考虑现实因素,考虑从男方的角度出发,给出的彩礼是否可以足够证明对女方的用心。并且女方也会以相应的嫁妆来作为同等证明表达对男方的诚意。所以彩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男女双方是否有信心可以走进婚姻的证明。并不是网友们所说的只是男方单方面付出。虽然彩礼保证不了两个人以后一定会白头偕老,但是如果没有这一层的保障,连最基础的物质证明都没有,全凭一席空话的话,会让两个人的未来更加模糊。
彩礼是有必要存在的,但是关于数额的问题应该从实际出发。毕竟我们的物质生活是在逐渐丰富,如果数额还想70、80年代那样一成不变也不太现实。而且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也是不同的,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彩礼本身就属于“六礼”中的一“礼”,本应该就是由个人情况来决定的。全部“一刀切”,用地区来划分数额,这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
综上所言,我们应该正视“高额彩礼” 的目的是为了可以更好地保障我们的婚姻和恋爱自由,针对的是“高额”,而不是“彩礼”。彩礼本身有自己需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我们需要去思考和认识到的。它本身就是为了我们能有一个更加有保障的婚姻而服务,而不是我们被“高额彩礼”所裹挟。
来源:红辣椒评论
作者:范萌馨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