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舆论为什么会塑造这样的“大学生”?

来源:红网 作者:华文菲 编辑:张瑜 2023-12-23 17:30:18
时刻新闻
—分享—

评论之星3.jpg

□华文菲(中国人民大学)

餐具收费大学生付1元直接带走,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到可能只有本人和餐厅的老板知道。但这件小事却冲上了热搜。1元钱的餐具费,2元钱的湿巾费,5元钱的餐位费,如十人聚餐,这些琐碎费用可抵一道菜的价格。因此,当一位大学生将收费餐具带走时,网友们普遍表示“做得对”,“早就应该整顿这些强制消费”。既然“早该整顿”,为何直到大学生出现才开始整顿?继“整顿职场”之后,大学生再次“出手”。

大学生哪有不疯的、大学生“清澈而愚蠢的目光”、大学生“特种兵”旅行、大学生“脆脆鲨”……“大学生”已经成为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上一个恒久的关键词。全国有几千万的大学生,如此庞大的群体其实很难被同一个词概括。用“都能吃辣”概括四川人会被认为是一种刻板印象,但用“清澈而愚蠢”“脆脆鲨”等词去代表“大学生”却很少引发关于偏见的争论,甚至“大学生”本人也乐在其中。

我想,热搜里的“大学生”并不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而更像是一个被群体抽象的概念。概念意义上的“大学生”天真单纯、精力充沛,对不公敢于倔强较真,对不平敢于仗义执言。因此“大学生”在常常爆发对立、争吵和苛责的舆论环境中收到了普遍的善意。大学生组建了“爬行群”,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但尊重”;大学生一个周末两天时间跑三个城市十个景区,我们不会指责“这种旅游是走马观花”,更多的是“我也想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餐具收费大学生付1元直接带走,我们大赞“我也想这样”。“我也想”,概念中的“大学生”完成了太多人的“我也想”:我也想在机场车站的检票口用箱子排队;我也想在火车上的推销员分试吃奶片的时候伸出手;我也想在初入职场的时候闹了乌龙,却被领导以“00后整顿职场”的名义一笑而过。

有时如果不是“大学生”,我们完全想不到有些事情“还能这样”:如果没有“大学生”一张一张清点了一包所谓的“1000张”草稿纸,我们可能完全没有想过产生“这打纸摸起来好薄”的疑惑时还能这样;如果没有“大学生”把烤鱼的骨头拼在了一起,我们可能完全没有想过遭遇“一条烤鱼有两条鱼尾巴”的“怪谈”时还能这样;如果没有“大学生”带走了付费餐具,我们可能完全没有想过面对“没吃饭先付2元”的糟心时还能这样。

我们为什么要塑造“大学生”?我们为什么对“大学生”充满宽容?绝不仅仅因为大学生群体是各大平台的主要用户,更因为是我们为概念中的“大学生”赋予了自由、活力、勇敢、坚强,这是一代又一代人在当年、在现在希望有而没有过的底气,渴望做而没做过的青春。

来源:红网

作者:华文菲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56/67/1338394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