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睿 (黑龙江大学)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轨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轨,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背影》完全描述出了一位典型的中式父亲:寡言内敛,与孩子缺少交流,用行动表达关爱。
父亲的一生像是一首散文诗,用脚步印下长长短短的诗句,诗写完了,一生尽了,才叫人读懂,唯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我们总说父爱如山,父爱无声,提起父亲,总也只能想到严肃的脸、木讷的言、沉默的背影。可能父亲们也不知道一名父亲应该是什么样子,只是父亲一直是“责任”“一家之主”“顶梁柱”的代名词,便代代相传地模仿着父亲的父亲,无数个父亲的形象在社会的约定俗成中重叠成相似的样子,形成了如今人们眼中严肃寡言的刻板印象。
如果说母亲节需要消除的是“贤妻良母”的刻板印象,让节庆回归母亲本人,父亲节又何尝不是如此?父爱如山,真的值得歌颂与提倡吗?
或许在严厉的训斥声中,是一颗偷偷心软却因“严父”人设不得不板起脸的心;或许在枯燥的说教之下,是一句因“父爱无言”而收回的温柔关心;或许在短暂的叮嘱过后,是一个因“父亲严肃”而没能宣之于口的挽留。父爱如山,这四个字,不应该成为表达爱的约束。虽说行胜于言,长期的沉默也可能并非父亲的本意,但有时难免会造成父亲缺位的误会。“爱出者爱返。”爱是表达出来的,更是交流出来的。父亲可以是直白的、话痨的、活泼的,父亲自己是什么性格,便做什么样的父亲,不必受“严父人设”的拘束,更自由地展现真实的自我,亦能加深孩子和父亲之间的了解。
但父爱如山不能被当作缺席爱的借口。近年来,“丧偶式育儿”“保姆式妻子”“隐形爸爸”等词语频繁引发大众关注,可见当前父亲缺位现象日益普遍。大多数孩子更愿意与母亲谈心聊天、倾诉心事,而许多父亲则对孩子的情况一问三不知。如今,父亲节相比母亲节,存在感可以说是十分微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我们从小被灌输的“父爱更理性”“父爱如山大爱无言”究竟是赞美还是不负责任者逃避的借口?爱就是爱,怎么会有某一方无声、理性之说?回首童年中父亲电话里的忙音,家长会前不知道年级班级的茫然,伤心难过时冷漠的忽视,“父爱如山”粉饰不了父亲在成长中的缺失,也抵消不了日积月累的失望,只会变味成一句嘲讽。当我们习惯了父爱如山,也就习惯了父亲的隐身,而在人生路上与父亲越来越疏远,变得和父亲“不熟”。
父爱可以保留山的壮阔,但别再沉默。新时代的父亲们应该学会“主动输出”,提供情绪、表达关爱也是家庭责任的一部分。父爱可以不沉默,父亲也可以不沉默。当父亲不再无声,父亲节我们也不再无声,“父亲节快乐”不再是违心的口头祝福,父爱如山,父爱如水,父爱如风……父亲的散文诗,我们边走边读。
来源:红网
作者:徐睿
编辑:颜新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