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专女生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天赋觉醒需要时间更需要机会

来源:红网 作者:张川 编辑:田德政 2024-06-14 15:23:39
时刻新闻
—分享—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张川 (吉首大学)

近日,江苏17岁女孩姜萍以全球排名12的成绩入围数学竞赛决赛引发关注。姜萍对数学的敏锐感知是从初中开始,她说数学就像一位朋友。现在,她在学习服装设计的专业课。

强烈的元素差让这位17岁女孩迅速火遍全网,评论区也满是惊诧和佩服。不可否认,姜萍就像是修仙小说中的“废柴女主”照进了现实,却在某一刻天赋觉醒,惊艳众人。但无论是小说还是现实,不得不承认的一个问题是,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没错,努力和机会更是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通才和专才不应是对立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姜萍的事迹以及前段时间武大靖被聘为教授,都将专才这个概念呈现在了公众面前,而有关于通才和专才的讨论也是一个极具历史性的话题。客观而言,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当下的教育机制都将人才培养指向了通才。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往往都是在某领域天赋异禀的专才。因此,通才和专才相辅相成的奥义就在于通才稳定社会,专才促进特定领域发展。

此外,社会给予专才发展的机会是接下来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甚至,要像帮扶京剧一样去发掘、培养诸如姜萍一样的天赋型人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对于很多被时代湮没的专才来说,都充满了无尽的遗憾和落寞。诚恳地说,人才没有才尽其用,这里所呈现的人无所用、才无所养,个中有直面被埋没和被遗失的不幸与痛苦的沉重,更有明珠暗投、沧海遗泪的黯然神伤、抱憾终身。

诚然,姜萍有天赋也孜孜不倦加以强化,但天赋再好的人也需要机会的加持,这个机会包含了教育机制、国家政策、社会改革等要素。换言之,千里马不能只等伯乐,伯乐也不该只是一个人。个体、公众、社会形成对专才的发掘、帮助、培养的合力,才是让专才得以成长最磅礴的力量。个体之于社会,社会之于大家,命运共同体的齐心合力才能使得天赋型人才觉醒的时间变得充裕而自在。如果说时间是天赋觉醒的一味药,机会则更像是通关秘笈,让人在白发的故园中少留许多遗憾。

还应看到,就业更应该与人的天赋特长相关联,而非只关联学历和专业。尤其是,现下的就业主以学历和专业为判断标准。那么,在这样的选择机制下将个体天赋作为评判标准注入进来,对于就业环境和行业发展都会大有裨益。举例来说,一个数学系的毕业生解不开一道高中三角函数题,那就不应以中专学历限制姜萍这类人才。当然,专才不只是在数学领域,像文学、生物学、体育、人际交往等诸多方向都有很多天赋型人才。简言之,人才求“通”也求“专”,但也应知通才不可强求,让专才在专业通道变得更专是应有之义。

同时,姜萍的故事也将数学这门学科的讨论再次引入公众视野。前段时间知名考研数学教师汤家凤受邀为一场免单答题活动出了一道数学题,难倒了一众网友。在媒体报道姜萍事迹的评论区中,有高赞评论说到,“努力很重要,但没天赋再努力也不行”。实际上,注重逻辑思维的数学对“天赋”的要求确实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数学仅是一场属于“天才”的游戏。

姜萍的出现也促使目前的数学教育的教学体系要有所反思和改革,发掘学生的数学天赋是一方面,引导其他学生顺利进入数学世界是一方面。以姜萍的事迹来看,太过功利性的教育模式就连数学“天才”都极易被掩盖其天赋。毋庸讳言,数学作为自然学科之母,提供了一种系统化、逻辑化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具备缜密逻辑思维和抽象分析能力的人才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因此,对于数学人才的培养和数学天才的重视要着眼于未来不要只着眼于分数,这就要求先从教育体系抓起。

最后,在姜萍的故事里,有一个特别值得感谢的人,就是她的指导老师。好的业师也即恩师,因材施教,不计回报是师者典范。此外,也希望我们各高校不拘一格纳人才,对于有天赋也有热情的学生,高校应以师者高尚之姿向他们开放怀抱、提供培养环境直至让专才学生走向成功、走向人生的光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川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0/58/1399993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