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打破“恐弱”心态的桎梏,铸就真正强大内心

来源:红网 作者:许文佩 编辑:田德政 2024-06-27 22:28:07
时刻新闻
—分享—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许文佩 (湖南师范大学)

近日,曾因采访上野千鹤子被“群嘲”的北大毕业生全嘻嘻,又一次遭遇舆论风波。起因是她于6月18日在微博平台讲述了自己初中时期霸凌他人的经历。而她之所以袒露这段经历,不是为了向受害者表达愧疚和歉意,而是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当社会公认评比标准里的弱者”。这段发言呈现出一种“恐弱”心态。

“恐弱”心态在个体那里通常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不允许展露自己的脆弱,比如,不敢让别人察觉到自己状态不佳,不愿向他人寻求帮助。二是排斥他人流露脆弱,例如,在看到别人缺乏某一方面的常识或学东西太慢时,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并高高在上地自诩为拥有“厌蠢症”。上野千鹤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愿被称为受害者,无法忍受自己是弱者,这种心态叫‘恐弱’。‘恐弱’也是因为自己身上有软弱的部分,所以才格外激烈地进行审查和排斥,对软弱表现出强烈的厌恶。”

“恐弱”心理往往源于对爱的渴望和不确定感。真正的爱是对自我的接纳和对他人的包容,是爱一个人本真的模样。“恐弱”的人却认为:爱,是爱人身上“优秀”的方面,只有在地位、财富这些尺度上超越了别人,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才值得被爱。他们往往忽略了,“优秀”带来的更多是“赞美”,而“赞美”不等同于“爱”。

由于受到“我优秀我才可以被爱”这种心理的驱使,“恐弱”的人没有真正的自我,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可能全然受训于外界设置的标准。他们被迫将自己不符合外界期待的部分隐藏起来,竭力去迎合外界的一切要求,试图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可是,外界的标准五花八门,任何人都无法完全满足。这种不断追求却无法达标的状态,使得他们内心永远沟壑难平,经常出现的犹疑、对自我的不确认和匮乏感,导致他们憎恨自己“不够好”的地方,并深陷自我否决的漩涡。

因而,“恐弱”的人是缺乏内在力量的。他们过分倚重他人认可,缺乏一个稳固的内心支撑点,难以获得来自心灵深处的满足。即使他们日常中看似也在积极进步,但这些行动背后的驱动力不是追求成功,而是逃避失败,时刻被“生存焦虑”困扰致使他们无法享受其中。尽管他们当中有些人已经成为大众眼里的成功者,可还是难掩内里被恐惧所裹挟的虚弱。

我们要明白,人的弱点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应该被过分挑剔和苛责。宁可暴露脆弱的自己,也别去扮演完美的“他人”。只有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感情,学会接受和爱自己的全部,也对他人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培养向内生长的能量,才能收获一个真正强大而稳定的内心。

来源:红网

作者:许文佩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0/61/1404282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