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竹轩
最初说是短期借调,后来却变成“长期占用”;借调人员越来越多,有的单位近一半人是“借调人员”;有的单位在借调基层人员时“说借就借、说还不还”,基层单位敢怒不敢言……最近,基层借调乱象引发关注。(7月18日《新华日报》)
起初,借调作为一种灵活的人力调配方式,旨在解决特定时期、特定任务下的人员不足问题。然而,一些单位将借调视为“万能药”,不论任务大小、性质如何,一律采取借调手段,甚至将借调作为减轻自身工作负担、推卸责任的手段,这无疑是对借调制度的扭曲与滥用。
更为严重的是,借调乱象的蔓延,直接导致了基层单位的“失血”与“空心化”。大量优秀基层人员被抽调至上级单位或其他部门,留下的往往是“老弱病残”或新手小白,难以支撑起繁重的基层工作。这种“说借就借、说还不还”的做法,不仅让基层单位陷入“人手短缺—工作积压—效率下降”的恶性循环,更挫伤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尴尬局面。
更令人担忧的是,借调乱象还滋生了懒政怠政之风。一些单位在借调人员的掩护下,内部人员反而变得无所事事,形成了“忙者愈忙、闲者愈闲”的怪象。这种“甩锅”心态的蔓延,不仅破坏了单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长此以往,必将损害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面对借调乱象,必须痛定思痛,从源头上进行治理,谨防借调成“跑调”。首先,要建立健全借调管理制度,明确借调的条件、程序、期限和责任,确保借调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加强对借调工作的监督检查,防止借调成为个别单位或个人的“避风港”和“安乐窝”。其次,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基层单位的自主权和话语权,通过加强基层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干部的待遇和晋升空间等措施,增强基层单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减少人才流失和借调需求。此外,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用人导向,摒弃“甩锅”“躺平”等错误思想,鼓励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要加强对干部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胜任各项工作任务。
诚然,借调制度本身并无过错,关键在于如何正确使用和管理。要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和制度的完善,让借调回归其应急、灵活的本质属性,成为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有力抓手。
来源:红网
作者:江竹轩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