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栋(山西财经大学)
近日,在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浦江古琴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斯闻刚忙完为期近一个月的古琴公益教学,正在筹备下一场活动。八年前,他跟自己的老师钱美红开始走上古琴公益教学的道路,传播古琴艺术文化。据其统计,师徒二人八年来已免费培训学员近4000人,其中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75岁。(1月10日 中国新闻网)
如果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那么像钱美红师徒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则更像用古琴弹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曲的乐师,奏响新时代精神家园的高山流水。我国领导人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我想这也是钱美红、斯闻等非遗传承人贯穿于心的期望。
公益教学传古琴,高山流水觅知音。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古琴爱好者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的问题同样也很多。而钱美红师徒在遇到问题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面对。教学点少,他们成立了月牙琴社;学费贵,他们则是选择直接免费开设公益班;师资力量不足,他们就轮流上课,忙得甚至没时间吃晚饭……“高山流水觅知音”,这些沉浸于高山流水的学员,就是钱美红师徒的知音,也是浦江古琴非遗文化的知音。都说知音难觅,八年觅得四千知音,这是浦江古琴文化的机遇。这种机遇对非遗传承人来说,何不为一种乐趣。
制作概要口中述,古琴历史心中铭。课堂上,斯闻还会讲述古琴制作概要,让学员了解传统制作工艺。传播非遗历史,从历史角度对非遗文化自身展开宣传,也是非遗文化传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让非遗文化爱好者置身于历史长河中,用一叶孤帆之姿感受历史长河浩然之势,实现一种身临其境的场景化交互。这也启发如今的文化产业工作者,更应该注重用户对非遗文化具体、生动的感受,利用现代AR、VR等技术,将非遗文化历史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让观众在虚拟环境中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
隽永绵长文化土,铁肩担责传非遗。八年时间,钱美红的浦江古琴非遗传承团队,从曾经的势单力薄到如今爱好者的纷至沓来,也让更多人懂得了何为非遗传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笔者眼中,“内化于心”指的是钱美红师徒铁肩扛起的不只是古琴,更是属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繁衍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担当。以高度文化自觉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只适用于非遗传承人,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而用这一思想正确指导文化实践,就是“外化于行”。这要求学校重视对非遗文化相关课程的开设,也要求法律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这一保护不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与时俱进,还要根据非遗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域性,落实地方性的非遗保护政策。
总之,非遗的传承不仅需落实在传承人身上,还应当烙印在在每个公民心中。只有凝聚国家、社会、个人之合力,才能真正实现非遗之传承。
来源:红网
作者:陈泽栋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